•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文化--儿童成长的摇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2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童相遇时,用不了多长时间,有时往往是一下子,他们便热火朝天地玩在了一起,有说有笑,有蹦有跳。即使偶有争执和打斗,往 往也无需成人的调解,一会儿便前嫌尽释,又投入到他们共同的、煞有介事的游戏或其它活动中去了。这些孩子们之间,即便原本是素不相识的,也仿佛互相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亲和力,而他们与成人之间,却往往有一层隔阂和戒备,不是那么容易就亲近起来的。孩子们旁若无人的表现仿佛是在骄傲地宣称:我们都是小孩子,我们是一类的,我们天生就是好朋友,我们当然要在一起玩。是的,他们必然会玩在一起,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感受、共同的爱好、共同的标准和共同的行为准则,一句话,他们拥有着共同的文化。他们也必须要玩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共同的感受、共同的爱好、共同的标准和共同的行为准则,这是他们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归属,共同的家园。孩子们一起沉浸在其中,沉浸在秋千的摆动中,沉浸在纸飞机的呼啸中,沉浸在与洋娃娃的对话中,沉浸在机关枪的嗒嗒声中;他们还一起沉浸在无调性的自由哼唱中,沉浸在情节离奇的荒唐故事中,沉浸在随心所欲的乱涂乱画中,沉浸在手舞足蹈和嘻嘻傻笑中。他们之间亦有粗暴、敌意、记恨和小心眼,但这正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成人不横加干涉,他们总能以自己的方式去接受、处理和化解一切。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着强烈的归属需要。特别在当前,孩子们衣食无忧,生存需要的满足已不在话下,此时,归属和爱的需要便成了他们首要而迫切的需要。找不到自己文化的孩子,就如同失群的孤雁,迷失在茫茫天际,忍受着心灵的孤独和无助,甚至还影响到身体的良好发育和发展。尽管他们可以呆在成人的文化中,并且备受呵护,但这毕竟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他们在其中是弱小的、被动的、受保护的,没有自己的“地盘”,缺少可以自由施展的天地,没有可以平起平坐的玩伴和“对手”,也没法获得同伴的认同,他们就像处在尴尬两难的境地之中的被某种强势文化包围了的土著人或少数民族,既无法真正融人强势文化中,又失却了自己的文化,失却了自己特有的东西和生命力。
    儿童文化作为儿童成长的文化摇篮,对每一个儿童都是重要的,没有孩子能够呆在儿童文化之外而不受伤害。进入儿童文化,是每一个儿童必须和必然的选择,是孩子们通过参与而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儿童文化对每一个儿童敞开着,每一个孩子都天生持有一张进入儿童文化的通行证,参与生活,就意味着必须生活在儿童文化之中。对孩子们来说,被儿童文化拒绝便是被生活拒绝,被未来拒绝。所以每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他们总是想方设法以各自的方式积极参加到当时当地孩子们的游戏和活动中去,锲而不舍,而且还总能成功。。
    儿童个体与儿童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现象,两者就如同风和天气的关系一样,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儿童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个儿童的内在本性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儿童文化的一个基本的、活生生的因素,他们共同构成、保存和更新着儿童文化及其独特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每个儿童又都从儿童文化那里获得了知识经验、增进了智力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并从中获得安定的心理、良好的感受及安全感和归属感。
    另外,虽然每一个具体的儿童最终都要长大为成人,但儿童文化作为为所有儿童共同参与和拥有的普遍文化现象,始终保持着它固有的特点和稳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与儿童文化又像兵与营盘的关系一样,兵是流水的,营盘却是铁打的。
    同其它文化一样,儿童文化也有着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规则,自己的一套独特而普遍的特殊语码。做什么,在什么地方做,和谁在一起做,怎么做,儿童文化中的每一件事都由它内部不写出来的规则所控制。每一个儿童都通过参与,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进入儿童文化,并按儿童文化特有的逻辑修改、更新、丰富着儿童文化。掌握了这套语码,就自然会成为儿童文化中的一员,否则,就会迷失自己。
    儿童文化的这种普遍语码最典型地体现在儿童的游戏中。儿童的游戏通常由某种规则或玩法所支配,这些规则有的是早已形成甚或是古已有之的,有的则是儿童边游戏边发明边修改的,不管怎样,这些规则都具有一种文化向心力,制约着孩子们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而且孩子们总是心甘情愿地自觉遵守着这些规则。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违反了规则,便要么导致整个游戏的终止,要么被游戏群体所驱逐,总之,他必须付出被自己的文化拒之门外的代价。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隔绝,一种孤独,一种巨大的惩罚。在儿童的游戏中,“假装相信”是一条古老而神奇的法则,没有人强迫儿童一定要遵守,可也没有一个儿童不是自然而然地去遵守的,而且他们总能在假想与现实之间成功地、自如地化入化出,这便是儿童文化中共同而独特的语码。
    儿童文化中这种普遍而独特语码的存在,将孩子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使得他们之间有了一种神奇的默契,甚至配合得天衣无缝。妞妞与玫玫是两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某一个下午她们都跟着妈妈来到健身房,于是在健身房的一角,她们有了一个小时的短暂相处。在互相确定了一个是大班小朋友、一个是中班小朋友之后,她们便亲热地、姐姐妹妹地进入了角色:“姐姐,我们一起来玩这个吧。”“妹妹,姐姐给你讲个花木兰的故事好不好。”她们还一会儿咯咯咯笑着在大人跳操的队伍后面追逐,一会儿学着健美操老师的样子做几个动作,一会儿又坐回地板上窃窃私语,讲着自以为有趣的事,讲到开心处,便哈哈大笑。最奇妙的是,当她们正跟着音乐且舞且跳时,玫玫突然停下来,对妞妞认真地说:“姐姐,我饿了。”只见妞妞马上回答道:“别急,姐姐给你做好吃的。”于是妞妞走到墙边煞有介事地作炒菜状,不一会儿,转身端了一盘“好吃的东西”给玫玫,说:“做好了,快吃吧。”玫玫叭嗒叭嗒地吃了起来,还不时地点点头,说:“真香!真香!”这一幕真是使人叹服。如果玫玫“饿了”这件事发生在玫玫与成人之间,成人的第一反应一般会是给玫玫张罗着找吃的,填饱她的肚子。成人的这种反应是一种日常的知觉和思维方式,而儿童却有一种把日常的知觉和思维方式转换成游戏和艺术方式的倾向。这使得孩子们之间有了如此的心灵感应,如此的心领神会,他们彼此能够了解对方的需要和意图,就像了解自己的一样,决不会出差错。他们携手共同在假想与现实之间自如地化入化出,亦真亦幻,是游戏又像是戏剧表演。他们配合得如此默契,仿佛在此之前他们之间早已有了什么秘密约定似的。约定的确是有的,不仅在妞妞与玫玫之间,也在所有的孩子之间。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约定,对于每一个儿童来说,它都是先在的,它早已存在于儿童共同的文化之中,成为一种独特而普遍的语码而积淀下来,只要进人儿童文化,便会自然地按照这个约定行事。分手的时候,妞妞和玫玫已经像老朋友一样打得火热,而且难分难舍了。虽然素不相识,却又如相熟的老朋友一般,这在儿童文化中是普遍的规则,是几乎所有相遇儿童的共同情形。当然,这种情形在年龄相差不大、性别相同、性格较外向的儿童相遇时更容易发生。当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或不同性格特点的儿童相遇时,他们之间最初可能会出现一些暂时的退缩或拒绝,但一般来说,他们最终总是会形成默契的。
    儿童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的自由哼唱也是儿童文化的一种普遍性语码,他们会一边玩着玩具坦克一边想像着战斗场景并模拟出各种声响,一边为画好的图画上色一边心满意足地哼唱着什么,这便是他们进人自己文化的特殊钥匙。歌声不需要成人的引导和鼓励就自发涌出,这是儿童文化的共同语码早已规定和制约了的。
    总之,儿童文化是儿童成长温暖而坚实的摇篮,每一个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前都要经过儿童文化的洗礼。不经过自己文化的陶冶而直接一步跨入成人文化的儿童,他们的成长过程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这些孩子在长大后往往会成为心智或性格方面的不健全者。


              关键词:儿童文化儿童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20 22:52 , Processed in 0.049944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