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语言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3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就个体而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认知能力的一种,也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当婴儿从母体中呱呱坠地之后,他们便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活动,不断接受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逐渐获得大量关于他们周围世界的知识,发展智力,习得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同时,儿童通过语言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愿望,倾诉自己的感情,参与社会交往活动,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总之,语言的发展与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幼儿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幼儿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语言发展水平。当幼儿处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只能掌握情境性很强的语言,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时,才有可能掌握连贯性语言。抽象的词和语法的掌握有赖于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符号,语言一旦被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够对认知的发展起推动和加速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认知的速度、广度和强度,使认知过程具有极大的机动性和普遍性。没有这种工具,个体的认知始终会停留在个人心理层面。正如皮亚杰所说,“语言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一种凝缩的符号,又是一种社会的调节。语言在这种双重意义中便成为思维精密发展不可缺乏的因素。”
    1.加深和巩固幼儿初步形成的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以词为标志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受概括水平的限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动作性和具体形象性,但也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他们的思维主要依赖自身的动作、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来进行,并不主要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幼儿只能获得初级概念,维果茨基称之为自发概念。幼儿在运用自发概念(观念变动、观念联想、观念概括等)时,并未意识到这些概念、思维活动的本身,他们注意的是这些概念、思维活动所指的对象──经验的各种实物及其表象以及概念的替代物──语言。认知中的语义编码(概念)是语言与认知之间联系的桥梁。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在概念的形成、同化、巩固以及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婴幼儿在掌握语言之前,要认识一物的特征时,需要对该物的各部分、各个特征逐一进行感知,而且,这些特征都是直观的、外在的,无法概括其特征。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开始从特定的、形象的特征转向一般的、概括的特征,概括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语言的发展对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助词来命名,即用词表示事物的名称、形态、习性等。有了这些词的命名,幼儿对有关事物及其属性的感知才能从具体的形象趋向概括,形成和巩固其概念。例如:最初幼儿对“猫”的认识是指自己家里的小花猫或他看到的某一具体的猫,在多次听到别人提到猫或与别人多次谈论猫之后,“猫”的一般形象特征才在头脑中形成。
    (2)借助语言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即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发现认识对象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婴幼儿经验贫乏,直觉的精确性差,在认识类似事物时,常常发生混淆。例如:幼儿大都分不清狼和狗的外形特征,在成人的指导下,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其不同点,并用语言表述出来:“狼的嘴较大,腿较细,尾巴长,是向下拖的;狗的嘴比较小,腿较粗,尾巴短,是向上卷的。”这样,有关“狼”和“狗”的认识就有了反复的内容,更加接近概念本身。幼儿对“鸡”和“鸭”相同点的理解和把握过程也有语言的参与。
    (3)借助语言获得新的概念。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使幼儿不仅可以直接认识事物,而且还能够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例如:在语言的作用下,幼儿晚期开始理解“动物”“植物”“家具”等类概念,将“猫、狗、鸡、鸭、老虎、熊、牛”等归为动物,开始对“勇敢”“喜欢”“分享”等抽象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2.指导并参与认知加工过程
    幼儿言语的发展给其思维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前提。在幼儿从直接的动作思维向概括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语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语言在幼儿进行直观动作、表象思维的过程中起到了指导的作用,使感知和表象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另一方面,语言直接参与幼儿有意注意、有意记忆以及初步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过程。幼儿的认识对象不只涉及当前直接感知的事物,而且涉及一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使他们可以脱离现实而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
    (1)言语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幼儿认知的范围。言语产生之前,儿童只能以有限的遗传本能和个体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认识现实,认识的范围受到了限制。言语产生之后,儿童可以通过与他人交际,了解那些自己直接经验之外的事物。他们不仅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感知获得直接的经验,而且还可以通过理解他人言语和想象获得对自己没有直接感知的事物或经历的事件的认识。这样,幼儿的认识对象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
    (2)言语的概括和调节作用使幼儿的认知加工逐步具有随意性和自觉性。在能够理解和使用语言之前,幼儿不能在直观感知和动作之外进行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结果,但在掌握言语初期,幼儿常常可以按照成人发出的指令主动调节观察、感知、记忆、归类等内外行动,后来开始“边说边做”和“有声思考”,最后过渡到只通过内部语言指导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例如:2岁儿童骑在竹竿上面的时候,就想起了骑马的活动,等竹竿丢掉了,骑马的事也就忘掉了。
    (3)语言的指代意义和中介作用使幼儿逐步丰富了间接经验,语言直接参与促进了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只有能够理解和说出一定数量的词和句子,才能听懂和简单编构童话故事,才能理解故事情节,想象故事展示的画面。再例如:幼儿吃过苹果之后,可能形成有关苹果的一些表面的联系,以后遇到苹果就能叫出它的名称,说出它的形状和颜色,了解它的功用(理解),知道它是否好吃(评价)、能不能吃、是不是香蕉(判断),逐渐获得有关苹果的丰富的、深刻的知识和经验。在这一系列思维的过程中,语言始终参与。
    3.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主要借助想象来进行的。语言的发展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和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1)幼儿的语言发展直接导致某些自造概念的出现。例如:幼儿园请一位姓翟的专业老师来指导幼儿活动,小班幼儿会自发地将这位年龄较大的老师称为“外婆老师”,“翟老师”的称谓对这个班的幼儿来说是不熟悉的和难以记忆的,相比而言,老师与外婆相近的形象却是幼儿熟悉的,于是“外婆老师”就应运而生了。这是幼儿期语言引发创造的比较普遍的现象。
    (2)幼儿语言发展使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成为可能。幼儿经常会根据学到的句子、故事、诗歌的结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发地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造句、诗歌仿编和故事表演等,这些都是语言和创造性思维结合的结果。例如:学习了诗歌《摇篮》之后,有些幼儿会仿照诗歌的语言结构编出如下的诗句:“蓝天是摇篮/摇着月宝宝/白云轻轻飘/月宝宝睡着了。小河是摇篮/摇着虾宝宝/水草轻轻摇/虾宝宝睡着了。大地是摇篮/摇着草宝宝/风儿轻轻吹/草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川、宝宝睡着了。”
    二、幼儿语言发展与个性发展
    个性通常指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动机、兴趣、意志、理想、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因此个性是心理及行为的动力来源。
    1.幼儿自我意识的萌芽状态出现于2岁左右,其进一步发展与幼儿有关自我词汇的掌握密切相关。言语产生之前,尤其在学会说“我”之前,儿童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谈不上自觉分析、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直到幼儿逐渐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如说“宝宝饿了”“宝宝上班了”“宝宝也有(手表)的”等,使用“我的”“我”之后,幼儿才开始像认识外部客观世界一样认识自己的心理活动,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从而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一种比较稳定的独特倾向,自我意识才算真正形成。
    2.幼儿语言的发展使其得到巨大的个人乐趣和满足,从而导致其个人或社会的良好调节,对其性格形成和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语言的发展,使幼儿有可能与成人直接进行语言交往,并通过自己观察周围其他人对事物的态度、行为方式和成人强化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学习为人处事的方式,获得有关“什么是有礼貌的行为、什么叫诚实”等经验。
    三、幼儿语言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他们大都不甘寂寞,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而且游戏的关系由比较疏松的撮合到比较协调的、有规则约束的结合,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条件有社会环境系统、生物因素和心理工具,其中,心理工具指儿童的符号系统,主要是语言。语言的发展帮助儿童逐步发展对外部世界、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使儿童社会性发展得以正常进行。语言发展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随着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改善。在没有学会一种语言形式之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限于身体与其他外部姿势的模仿和一种笼统的情感交流关系,而没有分化为各种特殊的交流。有了语言之后,个人的内心活动就可以彼此交流了,思维的发展促使他能够把这种思维告诉别人了。所以说,“语言(发展)导致了行为的社会化,从而产生思维动作不再单独只跟产生思维的自我有联系。”
    (1)幼儿可以使用语言讲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让成人或同伴及时了解自己或引起他人的注意;能用语言清楚表达自己情感的幼儿通常能够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欢,使其情感获得极大的满足。
    (2)使用语言调节幼儿的行为,掌握自我评价的标准。例如:在与他人交际中,幼儿逐渐学会使用语言而不是身体动作的侵犯,学会通过语言协商而不是发脾气或其他粗暴行为,来解决与他人之间的争端或冲突。
    2.促进幼儿道德的发展
    幼儿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也是在幼儿掌握言语以后才逐步产生的,而且多少包含了一些意志行动的成分在内。语言获得初期,随着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良好的行为获得成人“好”“乖”的评价,幼儿开始理解哪些是“好的”行为、哪些是“不好的”行为,并能在成人要求的前提下作出一些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随着语言和认知的进一步发展,3岁后幼儿的道德感开始形成,他们逐渐通过交往和模仿学习,逐渐掌握了一些行为规范和各种道德标准,还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满意或不满的情感,各种道德习惯也逐渐养成。



              关键词:语言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3 13:22 , Processed in 0.081272 second(s), 22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