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于预设显于生成――浅谈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与动态生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07:4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分倡导教育活动的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传统的集体教学活因其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的预先规定性和计划性,往往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教师如果实行“按需预设内容、弹性设计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以预设为基础,彰显生成,可能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预设的弊端。
    [关键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预设;生成
    传统的集体教学活动,因其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的预先规定性和计划性,往往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因而不能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以预设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怎样使预设的教学活动更贴近幼儿的经验与生活?怎样把握好教师预设内容与幼儿自发生成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关注基本经验,按需预设内容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这样一句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日: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由此可以看出,了解儿童原有的学习经验,是展开教学活动的关键。也就是说,教师在预设教学内容时,必须关注儿童原有的基本经验,同时关注幼儿即时生成的问题,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起点”,展开预设,这样才能使预设的教学活动焕发其应有的生命力。
    案例1:周一早上,活动室门被风吹上了,楠楠小朋友试图打开门锁,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始终打不开,露露等几个孩子走到门前,不停地转着门锁,并对门锁进行了好长时间的研究……教师意识到孩子们对“锁”产生了好奇与兴趣,随即问:“怎样才能打开锁呢?”“你还见过哪些锁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开了,于是教师发动全班孩子去查找有关锁的资料,搜集不同类型的锁,并把这些材料投放在科学区鼓励孩子们去探究。在周五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预设了探究活动“玩锁”。整个活动始终以“玩锁”贯穿始终,在一个个有趣的探究游戏中,孩子们乐此不疲,每个人都认真参与,忙碌地思考、交流、动手实践,他们情绪高涨,亲历着发现过程,体验着科学真谛……
    此案例表明,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常常隐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目标,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这许许多多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结合幼儿的基本经验,扩展成为集体教学活动内容,生成有效的教育活动。
    “锁”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玩“锁”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又可以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发展幼儿的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当教师发现孩子们对“锁”感兴趣时,教师迅速判断这一兴趣点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并给予了及时的回应。“怎样才能打开锁”“你还见过哪些锁”等一系列问题,犹如锚链一般扎在了孩了们的心中,教师巧妙采用延缓转化必趣的策略,有意识地发动全班孩子搜集各种锁,在搜集、查找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丰富了有关“锁”的基本学习经验,而且激起了更大的探究热情。顺应着这一兴趣点,以基本经验为基点,教师预设了集体教学活动,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了梳理与提炼,教学活动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可见,只有找到r幼儿的基本经验、兴趣需要和幼儿园教育目标之问的最佳结合点,预设的集体活动才能精彩。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一方面教师必须关注孩子们的生活、游戏及各种活动,关注他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随时聆听他们的心声,解读他们的行为,发现他们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分析,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教育目标、“基本经验”之间的关联,才能在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的同时,不断生成与之相匹配的,与“基本经验”、发展水平相符合并与“学习活动”所倡导的价值相一致的学习内容,引导幼儿的兴趣“合目的”地发展。
    二、弹性设计教学,并力行“简约”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的系统的预先筹划,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曾有人认为,既然集体教学活动是随机生成的,那么我们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用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不可能有教学中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备课时对幼儿的全面了解,就不可能有教学中生成的精彩。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也不是主张师幼在活动中信马由缰地展开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效果,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学中,如果幼儿的回答与教师预定的答案一致,教师就会对幼儿大加赞扬并毫不犹豫地进入下一环节,教师很少真正有时间和耐心去倾听幼儿真实的想法;一旦节外生枝,则要么生拉硬扯地把孩子们拉回到既定的轨道,要么束手无策。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正是因为教师备课时构建的是“直线型”的教学方案,忽视了教学活动应该是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那么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遵循怎样的方法呢?
    案例2:教学方案“可爱的蜗牛”
    预设目标:
    1.认识蜗牛。观察蜗牛的外型特征和活动特点,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发展观察力。
    2.喜欢蜗牛,对蜗牛有探索的兴趣。
    材料准备:利用双休日鼓励家长带幼儿到室外寻找并捕捉蜗牛;每人一只蜗牛,每人一块透明玻璃片,一面放大镜,有关蜗牛的课件。
    预设过程


    [TR]
    [TD]
    问题
    [/TD]
    [TD]
    目的
    [/TD]
    [TD]
    组织形式
    [/TD][/TR]
    [TR]
    [TD]
    问题一:你在哪里找到了蜗牛?
    [/TD]
    [TD]
    通过交流帮助幼儿回忆抓蜗牛的情形,帮助幼儿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TD]
    [TD]
    亲子活动
    [/TD][/TR]
    [TR]
    [TD]
    问题二:关于蜗牛的只是你了解多少?
    [/TD]
    [TD]
    了解幼儿积累的关于“蜗牛”的基本学习经验的相关知识。
    [/TD]
    [TD]
    集体教学
    [/TD][/TR]
    [TR]
    [TD]
    问题三:关于蜗牛你还有哪些问题想了解?
    [/TD]
    [TD]
    用问题板记录幼儿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TD]
    [TD]
    小组活动
    [/TD][/TR]
    [TR]
    [TD]
    问题四:你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TD]
    [TD]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察与发现。
    [/TD]
    [TD]
    集体交流
    [/TD][/TR]
    [TR]
    [TD]
    问题五:(看多媒体课件)你还有那些疑惑?
    [/TD]
    [TD]
    通过多媒铁建提升、梳理基本经验,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TD]
    [TD]
    集体教学
    [/TD][/TR]
    这是一份综合、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方案中五个大问题将教学全程大环节联结,方案中问题二的设计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已有的关于“蜗牛”的生活经验,而问题三的设计则可以帮助教师找到幼儿的探究兴趣,找到探究活动的起点,增加教学的生成性。此教学方案弃繁就简,弹性、灵活的设计为幼儿的参与、为课程的发展、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教师在考虑教学设计时,要在“简约”上下工夫,“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按需进行充分预设。“简约”并非简单,为此应把握“粗”和“精”的关系。“粗”是指教学各环节的设计不宜过细过密,预设目标不宜过于具体,否则会束缚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中出现一问一答的现象,正是教师“粗”的工夫下得不够。“精”是指教师要周密思考,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幼儿的学习经验、心理发展特点,找准幼儿学习的热点、兴趣点,从儿童学习的需要出发,把静态的教学设计与动态的教学过程链接,尽可能多地预想在执行教案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整教学行为,随时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
    三、关注实践空间,及时调整策略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设计相当于教学流程中的准备阶段,或者说“预成”的课程活动,然而学习不是“直线”的过程,从静态的教学设计到动态的教育实践,其中必然产生诸多影响计划实施的因素,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预设得再完美的教案,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依据自己对儿童的细致观察,敏感地捕捉蕴涵其中的价值,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案例3:中班语言活动“蚂蚁飞上天”。
    教学活动前教师进行了充分的预设,活动开始了,教师按预设教案展开,最后一个环节时,教师请孩子们想办法:“怎样帮助蚂蚁飞上天?”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心心小朋友大声说:“老师,蚂蚁有几只脚?”全班孩子为之一愣,他们的眼睛朝老师看去。这个说“蚂蚁那么小,它有几只脚?”那个说“可能跟兔子一样有四只”……面对孩子们的疑问,教师改变了原有的计划,带着孩子们到户外抓来了蚂蚁,把蚂蚁放到设置好的投影仪上,孩子们看着放大了的蚂蚁,开心地数了起采“1―2―3―4―5―6”,声音响亮,带着喜悦,小脸涨得通红,激动地说:蚂蚁有六只脚!这时教师把蚂蚁放回到了自然角,把蚂蚁飞上天的图片放在了语言区。自由活动时,有的孩子围在自然角讨论不休,有的三五成群在语言区继续讲述着“蚂蚁飞上天”的故事。
    用实物投影仪“数蚂蚁的脚”来满足幼儿的兴趣,正是教师灵活的处理,使得本次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即时兴趣又达到了原有的教育目标,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教学实践,其任务不单是执行、展开预设的教案。而是要根据幼儿随机出现的情况,有目的地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即时生成教学内容,而不必拘泥于教案。
    总之,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幼儿园集体教学中,他们之间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相容,而应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可以相互转换。只有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才能达到师生“共建课程”的理想彼岸。
    (吴文艳 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


              关键词:集体教学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7 16:30 , Processed in 0.047817 second(s), 23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