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泥塑活动的特点与指导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0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幼儿在泥塑活动中了解、接触民间文化艺术,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艺术审美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在体验泥塑活动的快乐中。学习运用立体造型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客观事物典型特征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不断提高空间知觉和立体造型的能力。为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和解决教育实践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关于儿童泥塑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引导教师在深入学习、领会泥塑活动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探究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塑造特点及教师适宜性的指导策略。
    各年龄阶段幼儿塑造的主要特点
    实践中。我们注意将各年龄班幼儿的泥塑作品进行拍照、收集和归纳。同时将幼儿作品的名称、塑造意愿进行记录存档。在经历了一年的活动积累后,我们对幼儿的塑造作品按照塑造时间、内容、主题进行梳理,进而对比、分析,发现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塑造水平和发展的线索如下。
    1、小班幼儿在塑造技能上处于原始性体验、感知泥土阶段。由于这个年龄的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育不够成熟,认识能力也很有限,他们在塑造时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无目的地玩儿泥,在任意拍打、摆弄的过程中。偶尔发现自己塑造的形象与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相像。于是给予命名。有的幼儿说,我捏了一个大饼;也有的幼儿看着自己捏的泥说,我这个是蛋糕;还有的幼儿整个活动中始终在揉泥、分泥、再揉泥,或用力摔泥。在快乐的玩耍中,他们感受到能使泥不断地变化:揉圆、拉长、压扁,还可将泥条卷起来等等。幼儿在一种纯粹的玩耍活动中。任意地塑造一些简单的形体――圆柱体、球体等,依据泥的变化和所塑造的形状赋予作品名称,如,“我捏的是床,上面是许多小朋友。”“这个是沙发。”“这是苹果。”“这是一个人。”“这是一头大象。”等等。
    经过更多的摆弄、操作后,在小班的后期.幼儿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的尝试。幼儿常常在塑造前就宣称他要做个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塑造。他们依据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实物和游戏中玩耍的小玩具,产生了塑造的兴趣.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简单的物体形象。如,小汽车、小动物、水果、蔬菜、小朋友等,但塑造的是“蝌蚪人”式的浮雕作品。因为手的动作发展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如幼儿塑造的“小朋友”只有头和身体,“小兔子”只有头和一对长长的耳朵。
    2.中班幼儿在小班塑造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具有了立体造型的意识。正如日本幼儿心理学家崛崛内所说,“(在黏土造型方面)4岁左右的幼儿就有了较好的有意造型的倾向”。中班初期,幼儿还不了解立体的东西。他们还是以图画式的半立体形式去表现事物,可以说是浮雕式作品。如,儿童塑造的小飞机、小动物、蝌蚪人等,虽然已经具有了较完整的结构。但还是用棒状组成的平面图。他们表现的是两度空间式样,也就是说虽然用棒状结合并有连接了,但是还不能立起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观察实物、玩具,能意识到要让自己塑造的人或动物站立起来。就要在腿部多加泥,慢慢地尝试着将人物和动物的下部塑造得较粗大。体会到上轻下重的道理。
    随着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了解、概括能力的提高,中班后期的幼儿塑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能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内涵,如塑造不同动作的人,在塑造害怕的人时头发是直立着的,显得很紧张。
    由于幼儿的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能塑造一些立方体、圆柱体,并会用合成的方式组合一些复杂的物体,如各种式样的汽车和不同的小动物,所以,逐渐能把自己看到的“顽皮的猫”、“捉老鼠的猫”、“贪吃的猫”等活灵活现地表征出来。他们开始能运用泥塑的方式,表达自己所感悟的事物突出的特征。
    幼儿在此基础上,能运用较流畅的方法塑造不同的动物、物体。如塑造长颈鹿.幼儿能将一块长的圆柱体用两手一拧、一端向下一弯即呈现出其显著的特征。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所限.此时还不能充分地、自如地再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内在特征的表征。
    3.大班幼儿塑造的主题、表现的技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觉经验发展而提高,其泥塑造型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能力、立体性的表现能力都逐步发展.运用泥塑表现情感的程度也大大增强了。这一时期,由于儿童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因而他们表现的欲望很强烈,喜欢用泥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体验。他们会借助辅助工具来塑造物体的细节特征。所塑造的人物不仅更精细,而且已经有动作和神态,有的还反映了他们对人物职业的理解,如,解放军的威武、小朋友过生日时的快乐等。大班后期,经过教师的引导,幼儿能抓住人物、动物的不同特征、习性、性格、神态等加以表征,如“淘气的小猫”、“伸懒腰的懒猫”、“玩尾巴的小猫”、“护食的猫”、“回头的猫”、“猫的一家”等;或者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小狗、小羊、石狮子等不同的性格和神态,进行较精细的塑造,同时反映出自己爱的情感和体验。
    总之.我们认为,幼儿泥塑能力的发展最终受幼儿心理发展的制约,并伴随幼儿立体知觉能力和知觉经验而逐渐发展。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来说,由于个体成熟程度、生活环境以及教育上的影响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差异也不一样.教师应明了每个幼儿的发展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依据幼儿塑造特点及水平给予相应的指导
    教师为了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就要针对不同阶段幼儿的水平和兴趣、需求给予不同的指导。为幼儿创设各种环境和条件,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推动幼儿塑造能力的发展。实践中,我们指导教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依据幼儿的兴趣、水平,选择幼儿身边的、熟悉的、适宜用泥塑表现的事物作为塑造主题;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创设和提供适宜的环境与材料支持幼儿塑造;依据幼儿的发展与需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帮助其获得成功;注重引导幼儿介绍、交流自己的作品,提升其塑造经验。
    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探索了小、中、大班泥塑活动的指导策略。
    小班:依据这个年龄幼儿的塑造特点及水平,教师应更多地为其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耍的机会,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大胆地操作、感知泥土。
    如,创设游戏情景,引导幼儿揉捏、敲打、弄碎、拉长、分块等,让幼儿用手接触泥土、了解泥土的特性,体验造型性感觉。教师常常以妈妈的口吻,启发孩子们给娃娃做什么吃――“今天给娃娃做点好吃的大饼、面条、蛋糕”。教师还可加入孩子的活动,带领幼儿用泥土来堆山、挖洞,鼓励幼儿把一块块的泥自下向上堆,再来挖山洞,引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从中感知泥土的可塑性,同时也锻炼幼儿手的配合和控制能力。有时。教师们更多地用问题引导幼儿去发现泥的可变性。如,谁能把这块大泥变成许多小块泥?谁会帮娃娃家做糖球?谁还能让泥变成其它东西?还可以启发幼儿看看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谈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引导幼儿在谈论中了解不同的方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团能使泥变圆;搓能使泥变长;压能使泥变成饼。一次小班幼儿塑造活动中,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启发幼儿:“你们真能干,今天看看大家可以用泥来变什么?”一会儿工夫,孩子们纷纷向老师介绍:“我的泥变成了萝卜”、“我的泥变成了小蛇”、“我的泥变成了大饼”、“我的泥变成了蛋糕”……随着教师的一一肯定,孩子们对泥塑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
    总之,小班幼儿还处于无目的的感知材料阶段,教师应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引发其塑造兴趣,鼓励其大胆地玩儿泥.体验快乐并提高对泥土的了解与认识。
    中班:在了解了泥土性质的基础上.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半立体造型的意识,对工具的使用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概括能力也不断增强。他们在泥塑活动中不断地追求造型向立体性靠近。教师应结合幼儿塑造的特点及水平,丰富其感性经验,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其抓住主要外形特征,帮助其获得成功感。
    在幼儿塑造时,教师注意引发幼儿发现不同事物的形态特征、事物的简单情节、人物动态、事物间的某些细节关系.请幼儿通过描述、动作或绘画的方式加深对事物的感受。
    如,结合幼儿喜欢的、饲养的小动物.请大家来进行描述、交流,让幼儿学一学大象走、小猫伸懒腰,说一说自己家的小狗喜欢干什么等,从中使幼儿感悟小动物的神态及性格特征。再鼓励幼儿运用塑造的方法去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启发幼儿抓住主要特征进行表达。教师还可将孩子的观察活动录像,组织幼儿反复观看,或者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拍成照片,提供给孩子欣赏,不断丰富其感性经验,为塑造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各种有关适宜的图片、图书、立体小玩具和艺术品.丰富幼儿相关经验。幼儿通过与这些材料相互作用,加深对事物的了解与认识。丰富造型经验。
    教师不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与工具。启发并鼓励幼儿对熟悉的物体进行表征。满足其成功感,促进其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大班: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塑造的水平和表现事物内在的精神内涵,教师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深刻理解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感受由于这些因素所采用的各种造型。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人和事(自己家养的狗和猫、喜欢的故事中的角色),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环境和活动,吸引幼儿运用塑造的方式进行表达,使幼儿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
    大班幼儿塑造“我喜欢的猫”的活动,是在充分分析幼儿兴趣、经验和对大班具有挑战性发展价值的基础上确立的。活动前,教师为了引导幼儿深刻体会、感悟小猫内在的性格特征,和孩子一起对猫进行了细致观察,在与小猫玩耍的过程中增进了幼儿对小猫的认识与情感;同时,引导幼儿通过肢体动作表现、绘画、语言描述、故事表演等交流自己对小猫的认识与感受,从而加深对小猫的爱,为塑造活动做了情感和认识上的准备。教师还为幼儿的操作活动准备了丰富的主体材料和辅助性材料。在幼儿塑造过程中,教师从材料的提供、语言的启发、动作的支持、提供同伴的经验借鉴等多种方式,为幼儿获得成功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帮助与指导。在塑造后的评价环节,充分请儿童介绍自己的作品。并给予鼓励与肯定,有效地使幼儿在交流中学习提升了相关经验,促进了幼儿新经验的自我建构。
    总之,在大班进行塑造活动,要不断让幼儿在动作的参与中进一步获得体验,动作参与最能激发幼儿情感,以此不断加深儿童对表现对象内在精神内涵的理解,把握塑造对象的明显特征和瞬间姿态进行表征,提高幼儿泥塑表现、表征的能力。


              关键词:泥塑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3 18:45 , Processed in 0.043657 second(s), 23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