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1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谓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习得各种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从而使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人从母体来到人间,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这一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在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中,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把现世的各种社会文化规范、生活技能和传统道德习俗等价值体系传递给儿童,使其在体格成长的同时也获得品格的形塑和人性的完善。家庭提供了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规定了儿童社会化的初始内容,家庭帮助儿童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角色定位,家庭培养了儿童与家人心灵沟通、情感交流、行为互动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家庭是儿童最早和最直接的社会化场所,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人类的社会生活是规范化的,为实现人类社会生活的规范化,人们制定了各种复杂而又系统的行为规则。社会的每个成员,只有掌握、遵守和适应这套行为规则,他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自由”。在接受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儿童不断习得社会生活的这些基本规则:在父母等长辈长期有意识的灌输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儿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互动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家庭和社会所承认或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融入自己的行为结构和人格结构之中。通过家庭教育实施过程中设定的一些奖惩措施,在利益诱导和心理压力的作用下,儿童逐渐获得按社会规范的要求去行为的能力;通过对家庭教育过程中树立的各种人格化形象(如大力水手、孙悟空等)的模仿,儿童逐渐形成扬善祛邪、崇尚正义的优良品质。
    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赠等。它是一种品质高尚的道德行为,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亲社会行为并非儿童天生可得,儿童必须经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才能真正养成。通过适当的家庭教育,儿童能够随时看到和亲身经历父母如何给予自己无穷的关心和爱护,家人之间如何相互安慰与支持,这就为儿童提供了大量亲社会行为学习的机会,并通过他们的心理认同而不断强化,当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就会表现出这样的亲社会行为。
    家庭教育还有助于儿童建立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交往是现代社会生活对人的基本要求,交往能力也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有两种交往:一是与父母等成人的交往,一是与同龄人的交往。在与父母和家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观察,儿童从长者那里学到了如何与不同对象交往、如何处理各种问题的基本能力。当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互动时,他们一边不断地“验证”那些从家庭教育中获得“知识”,一边又不断拓展自己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去关心同伴、与同伴合作,在争执或矛盾中协调关系的能力。
    家庭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角色意识。按照社会学的理解,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角色意识就是个体对这种期待的认知和态度。正确的角色意识能帮助我们回答:“我是谁?我应该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等人生基本问题。儿童从出生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就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某种角色。在接受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儿童逐渐知道自己是谁,他们能够和怎样从生活中得到自己期望的东西,他们如何去认识社会给予自己的评价,他们该怎样对待别人,等等。如果一个儿童缺乏正确的角色意识,不懂得每个角色的独特含义,不知道如何正确扮演社会角色和如何进行角色转换,那么儿童可能难以正确对待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初始阶段。目前,随着社会转型而出现的家庭结构变迁和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
    (一)家庭资源过多沉积在孩子身上,部分儿童角色认知困难。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核心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关系渐趋简单。在此情形下,仅有的一个孩子“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孩子既无与兄弟姐妹“争宠”于父母的苦恼,父母也没有“厚此薄彼”的困惑。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资源配置的难题,亲子互动直接而频繁,但客观上却加重了亲子间的心理依赖。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经济和精力投入增大,对孩子期望值普遍增高,加重了儿童的心理负担。
    其次,在国家“一胎化”现行政策下,家庭教育排除了传统的“试错”培养模式,对孩子的教育不允许有任何“闪失”,这加重了家长在抚育子女问题上的心理压力。
    最后,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逐步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正确的角色认知,阻碍了其社会化的进程。
    (二)家庭教育重智轻德倾向明显,部分儿童品德养成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拥有丰富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学历社会”提早到来。不少家庭为了避免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遭受排挤,为了确保孩子今后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为了让孩子过上比父辈“更美好”的生活,对孩子的教育就“从娃娃抓起”:孩子在母体时开始“听唐诗”,1岁时教他“念英语”,2岁时要学游泳、跳舞和画画,3岁“应该”培养逻辑和思维能力……在许多“现实而理性”的家长看来,传统中国家庭对儿童“温、良、恭、谦、让”的德化已经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家庭教育就是要“有用、有利”,最好还能“立竿见影”。在此观念指导下,家庭教育的功利性日渐凸显,“重智识、轻德育”的倾向严重,儿童品德养成呈现“先天不足”,从而导致其社会化失败。
    (三)父母离异导致家庭教育环境突变,影响部分儿重社会化进程。
    根据家庭社会学家的研究,我国离婚率正逐年上升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因父母离异造成的家庭解体或重组,给儿童社会化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儿童因“概念化他人”突变而造成情绪紧张、心理偏常,角色认知发生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在离异后,要么情绪消沉,对孩子培养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要么在“负罪”情绪下将全部的爱和希望寄予孩子,对孩子“言听计从”,过于溺爱;要么因为心境恶化而对孩子粗暴冷漠,甚至是动辄打骂。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四)亲子互动不协调,阻碍了儿童独立人格的形成。
    有关儿童社会化的理论早已向人们揭示:儿童成长依赖于父母,又独立于父母,这是人的身心自然发展的过程。儿童在幼年期由于身体柔弱、智力水平不高,对父母的依赖性十分显著。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独立性和自主能力也不断增强。儿童发展所具有的依赖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反映了儿童与成年人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儿童教育的理论依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缺乏了解,总以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便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认识孩子、支配孩子,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认知去为孩子安排各种活动,代替或强制孩子做事,结果剥夺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机会。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一方面可能会使孩子与父母发生正面冲突,甚至产生对家长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则可能使孩子在丧失自我中成为父母的“附属人”,这都会使儿童独立人格养成受阻。

    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基本内容的有效途径。家庭教育应该不断转变教育理念,以儿童保育为基础、以开发智力为平台、以养成礼仪和习俗规范为切人点,形成初步以培育良好人格为目标的现代家庭教育体系。家庭教育还应在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的基础之上,最终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规范,智识发达、人格独立、品质健全的社会成员。
    首先要加强儿童人格独立性的培养。“家庭教育之母”夏洛特・梅森女土认为,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等长辈应不断培养孩子独立思维和独立行动的能力,充分了解孩子的要求和兴趣,积极引导他们独立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应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奇谈怪论”,鼓励他们“探奇索谜”式的冒险,激励孩子的求知欲望,把孩子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
    其次要创造和谐的家庭育人氛围。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环境,也包括家庭成员间平等互助、彼此关爱的家庭氛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等长辈应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合理安排家庭资源配置结构;应树立正确的家庭生活观念,开展健康而有意义的家庭活动;应切实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保持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在平等、民主、亲切的氛围中实施家庭教育;应具有现代化意识,养成科学的亲子观和养育观,这对于儿童社会化大有裨益。
    再次要建构良好的儿童社会化环境。在现代社会的今天,家庭再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宏观社会任何一次结构、体制和价值观念的变迁都深深影响着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改变。作为现代教育基础的家庭教育,只有在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和价值。在社会价值观念重估、社会行为规范重建的转型时期,家庭教育研究应集中力量加强对现代科学、教育、文化、制度规范的理论探索,构建社会和谐发展内在要求的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引导人们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优化儿童社会化的宏观环境;应着力营造一种内涵全面的现代社会人才价值观,大力倡导“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鼓励家长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孩子的智力、性格和体能等实际,因材施教、德智并重,把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应大力传播已有的家庭教育科学成果,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等家庭教育观念。



              关键词:儿童社会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4 01:16 , Processed in 0.042589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