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父母惩罚的辩证探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1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惩罚是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一种。按照实施的手段和目的,可分为不当惩罚和合理惩罚,我们所提倡的是合理惩罚的教育性。父母对孩子合理的惩罚必须以爱和尊重为基础,以权威为前提,在掌握一定沟通与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实施。
    [关键词]父母;惩罚;教育
    中国是一个重传统的国度,“棍棒底下出孝子”“养不教,父之过”等古训,决定了中国亲子关系的差序格局,也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惩罚的主体地位。一些跨文化研究也指出,中国父母较为严厉,其教养方式独具惩罚这一维度。实际上,惩罚是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一种。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惩罚是为了中止儿童不合理的要求和错误言行。而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的探讨得到一定的了解。
    一、解读“惩罚”及其合理“度”
    惩罚一词,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解释。《辞海》指出:惩罚即惩戒,惩治过错,警戒将来。《教育学大词典》认为:惩罚就是对受教育者的品行进行否定性评价的一种高层次方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所谓惩罚,就是严厉的处罚。依据词典中的这三种解释,我们可以把“父母的惩罚行为”定义为:父母施加给子女的身体或心理的不愉快情绪体验,以影响子女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意图。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父母对子女的体罚、训斥、批评、指责、冷漠、爱的回收、剥夺孩子的某种权力、限制孩子的某种自由、强制孩子做不想做的事等等,都属于父母对子女的惩罚。
    一些专家认为,我们社会中的惩罚大多来自于家庭,家庭中的惩罚暗含这样的文化价值观,即父母使用身体力量来控制和惩罚他们的子女是可接受的行为。真是这样吗?
    法国自然教育家让・雅克・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既不应放任,也不应过严。18世纪的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主张不用惩罚・,尤其反对体罚。他认为“惩罚应当尽量避免”,而鞭挞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办法”。他指出体罚只能获得虚假的效果,同时,严酷的惩罚也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变得颓丧畏缩。此外,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家也都反对对儿童进行严厉的惩罚。
    早期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指出:不能用体罚来教育孩子,家长体罚儿童主要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怨气,根本无助于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孩子行为犯规以后,体罚的轻重也难以合乎尺度。体罚太轻不足以造成消极反应,体罚太重有害于儿童的身体健康。父母体罚儿童还会使他们将体罚的情境作为体罚系统的一部分,儿童长大后会厌恶体罚情境,同时会对父母怀恨在心。
    从这些理论可以看出,惩罚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教养方式,而且惩罚尤其是严厉的体罚,会给孩子身心发展带来不利。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父母继续给孩子施加惩罚呢?
    另一些专家认为,其实父母并不愿意惩罚孩子,只有当一个儿童的行为的确不合理时才采取惩罚手段。例如,孩子在家中的墙上乱画或故意踢邻居家的猫,或毫无道理的哭闹、要求父母买这买那,或故意把手伸到电源插座内等。父母讲道理,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于是,很多父母会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以迅速了结此事。而且有一些人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实施惩罚对制止孩子不合理的行为可能是非常有效的。的确,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情况下,惩罚是有效果的。
    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尤其是禅宗的教育思想中,“当头棒喝”对人的惊醒教育作用曾经得到过特别的强调。”哦国民间也流传着“鞭子本姓竹,不怕书不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放下棍子、宠坏孩子”等俗语。
    在西方,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也不排除使用惩罚。他说:“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2]他一方面不希望“学校充满呼号与鞭挞的声音”;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3]杜威是以主张尊重儿童而著称的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仍然认为,“儿童是一个人,他必须或者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或者忍受失败和引起摩擦”;[4]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曾指出: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此外,从心理学角度看,惩罚具有恐惧唤醒的作用,它能够唤醒人的羞耻感和良知。一个人只有对做坏事、丑事感到恐惧,感到羞耻,才能自觉抵制外界的不良诱惑。
    从这些观点中,我们似乎又可以得出,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是有积极意义的。
    面对以上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也许我们的家长会产生一种十分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体罚等惩罚方式被广泛否定和禁止,因为它不符合现代教育保护和尊重孩子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许多教育者和家长也都认识到了惩罚所具有的教育性。正如奖励并不必然就具有教育性一样,惩罚也并不必然与教育性无缘。
    仔细解读以上理论,我们发现,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惩罚手段。正如马卡连柯指出:正确地和有目的地应用惩罚是非常重要的。现代教育观只能意味着对惩罚实施的限制和规定,并未完全否定惩罚存在的必要性。
    二,不当惩罚的禁止
    在本文,“不当惩罚”是指那些粗鲁的、不理智的、暴力的和有害的行为。例如,肉体上的惩罚,既伤害了孩子的身体又伤害了孩子的感情,而且往往后者比前者更严重。不适当的惩罚还包括大声叫骂、挖苦讽刺、鄙视孤立等。”
    对于不当惩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内外学者们已做过大量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塞伯蒂诺(Sabatin。,1991)认为,体罚通常并不用来展示合乎要求的行为,而是把注意力吸引到了不合理的行为上,这对社会认同行为的学习没有产生作用;基于道德的和人道主义的理由,对儿童使用暴力应该受到指责;惩罚常常带来负面的情感影响,这种情感或许像对儿童实施惩罚行为那样同惩罚者联系在一起;惩罚带来的影响有时与意图相反,因侵犯性行为受到父母惩罚的孩子更可能表现出侵犯性,那些因为“行为不端”而遭受惩罚的孩子更可能出现行为障碍。有研究指出,他们以后更可能惩罚他们自己的孩子。”
    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在有关的研究中,也得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例如,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动辄责备处罚、滥施权威,则会使孩子形成怯懦、惧怕、欺骗、乖戾等不良性格,还会导致儿童消极、孤僻、抑郁或攻击性等问题的产生。受家庭的限制、责骂多,惩罚多,使儿童的心理负担加重,是导致儿童多动症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且,惩罚也会影响亲子关系,孩子会尽量避免和父母呆在一起,整个家庭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同时,惩罚还会有一种滚雪球效应。如果一个惩罚方式没有起作用,家长会想出另一个更加严厉的处罚方法,家长的态度也会不断升级,从要求到命令,从责备到打骂,于是家庭变成了家长和孩子经常交战的战场。
    因此,我们可以说,不当的惩罚不仅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会使孩子产生不良的行为反应。
    家长怎样避免使用不当的惩罚方式呢?最关键的是保持冷静:
    一是进行正面思考。告诉自己:“放松点,没关系的”“我的目的是帮助我的孩子”;
    二是不要太介意孩子的气话,但要关注孩子所说的话,等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再采取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是遵循“五分钟”规则。用五分钟的时间考虑刚刚发生了什么事,重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把一切问题想清楚;
    四是不要过分寻找孩子发生错误行为的动机,而要处理孩子的行为方式本身;
    五是如果你对自己生气时说的话和做的事感到后悔,那么直接走到孩子那里去说对不起;
    六是保持冷静并不意味着自己完全被动。有时候也需要提高嗓门,但必须是坚定而严肃的、讲道理的口气。千万不要使用打击性的语言。[8]
    三、合理惩罚的教育性和实施策略
    不当的惩罚通常严厉,而合理的惩罚则讲求严格,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合理的惩罚应该具备以下的特征:第一,惩罚的对象是孩子的违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第二,必须以教育目的为前提;第三,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不得实施体罚、变相体罚等行为。
    因此,合理的惩罚应该是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惩罚应当是教育”。“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从父母教养方式看,五条件地回避惩戒权的使用,不仅不会更“道德”,相反可能是一种教养方式中的溺爱或忽视。合理的惩罚是正当的家庭教养行为,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庭教育进程中不可替代的教育途径之一。合理的惩罚能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能使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是对的,为什么要坚持下去,什么事情是做不得的,应当怎样改正;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教会他们自己学会做判断、做决定,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练他们的意志,并教会孩子与别人友好相处。
    那么,惩罚教育怎么才能发挥它的有效性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惩罚只有在两种条件下才能发挥教育效力:一是被惩罚的学生真正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二是在舆论对这种错误行为不赞同或反对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只有被惩罚者认识到为什么要惩罚他,并且理解惩罚的意义时,惩罚才能对被惩罚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孩子只有真正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理解到惩罚的意义,才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父母权威的依从阶段,而是将父母的教育内容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内化到自己的价值观中,对自己以后的行为起到一种自律效果。父母的惩罚必须以爱和尊重为基础,以权威为前提,在掌握一定沟通与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实施。
    首先,家长在施罚前后,必须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搞清楚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然后家长应当帮助孩子懂得他们的行为和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并且让他们理解惩罚的意义。在整个过程中家长要随时注意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要教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家长和孩子要互相交流,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机会让他展示自己所学习的成果,帮助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其次,家长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第三,惩罚时请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其自控力发展缓慢,而好奇心和求知欲则发展得十分迅速,在这种情况下,过失就容易出现。
    让我们重温惩罚教育的典范――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小学生麦克劳德的作品。这位小学生出于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就杀了一只狗。这只狗是校长的宠物,校长决定给他以惩罚,结果就罚他画了这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解剖学家。校长既达到了惩罚孩子的目的,又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更开拓了孩子的创造力。由此,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惩罚教育的真谛。
    第四,运用修正教育法。修正教育是美国的RayBurke,Ron Herron博士研究的一种针对孩子不当行为的教育方案。实践表明:这种教育方法效果很好。其具体步骤依次为:阻止错误行为,说明处理方法,描述你的希望,实践你的希望。[10]
    总之,我们应当明白,当爱成为惩罚的借口时,再深再浓的爱给孩子的只是痛苦和悲哀。再好的内容,再善良的愿望,也需要有一个好的形式才容易令人接受。别让爱成为父母打骂儿女的借口,即使是合理的惩罚,也不能滥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I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2][3]夸荚纽斯著.大教学论[M1.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1999.
    [4]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5][8][10](荚)Ray Burke,Ron Herron.培养孩子的责任心[N).付艳霞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加)Guy R.Lcfrancois著.孩子们一儿童心理发展[M].王全志,盂祥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许炯.儿童对父母惩罚的反应模式及影响闭.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4).
    [9]马卡连柯.苏维埃学校里的教育问题[A).巴班斯基主编.教育学[q].李子卓,杜殿坤,吴文侃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



              关键词:父母惩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4 06:58 , Processed in 0.041183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