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园共育“调皮”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2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中,人们常常发现,总有这样一些“调皮”儿童:他们似乎有无穷的精力,玩起来不知疲倦;“鬼点子”多,喜欢做“恶作剧”;在幼儿园里,注意力常常不能很好地集中,上课时做小动作、随便说话是常有的事;在与家庭成员和伙伴的相处中,他们常常表现出霸道、攻击性强等特点,影响了与其他人的关系。父母和教师往往对这些孩子束手无策。该怎样管教这些“调皮”儿童呢?
    “调皮”儿童形成的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但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以及教师的教育态度是决定儿童是否“调皮”的重要原因。
    有的父母把孩子看作家中的宝贝、父母的精神支柱。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他们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形成为所欲为的不良性格。
    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隶属品,孩子稍有差错,伴随而来的是棍棒和谩骂。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往往由于内心受到强烈的压抑,攻击性、破坏性行为十分明显。还有一种父母常常有意无意地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准玩,那也不准动;走路不能跑,吃饭不能笑。这些清规戒律与儿童无拘无束、活泼好动的天性是格格不入的,必然引起儿童的反抗,令他们表现出更强烈的好动、不听话、不守纪律等行为特征。
    另外,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态度也会加剧儿童的“调皮”程度。
    有一项调查表明,虽然有50.59%的老师承认“调皮”儿童显得“更聪明”,但由于“调皮”儿童常有一些在老师看来不符合常规的行为,惹老师生气,甚至影响老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不少老师从内心并不接受“调皮”儿童,认为班里“调皮”儿童越少越好。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调皮”儿童经常遭到老师的斥责、压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调查还发现,有69.41%的老师曾企图改变“调皮”儿童,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原因主要有四:
    一是教师对教育的反复性、长期性、复杂性缺乏心理准备,缺乏耐心,一旦儿童重犯错误,教师常常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
    二是教师对儿童“调皮”的深层次原因缺乏了解,就事论事,不能找出问题行为的“病因”(不少行为是属于儿童正常的年龄特征表现),也就不能“对症下药”,最终未能消除“病根”。三是一些教师的科学儿童观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特别表现为不能用已掌握的儿童观指导自己的实践。
    四是与老师工作繁忙和本身的师德水平有待提高有一定的关系。繁忙的工作往往使老师产生消极的情绪。
    “调皮”儿童便容易成为教师消极情绪的“发泄”对象。个别老师不能从爱的角度教育儿童,而是不管什么情况,一旦儿童作出与自己要求相左的事情,就一味批评儿童,以求得暂时的平静。
    如此教育,“调皮”儿童依然调皮如故。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管多调皮的孩子,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父母也部应有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首先教师应树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儿童观,然后再通过教师的影响、宣传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巩固教育效果。教师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可以通过学习一一研究一实践三个环节完成。园所管理者可选择有关论述儿童观的文章,利用专门的教研时间组织老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使教师注意对比他人与自己教育“调皮”儿童的做法和经验,展开积极的讨论,逐步领会科学儿童观的本质和内容;然后,选择旨在帮助教师树立科学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课题,让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作进一步探索,从而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和有效的办法,再向全体教师推广;最后,通过教师们的进一步实践,巩固和发展已形成的科学儿童观。
    树立家长、特别是“调皮”儿童的家长正确的儿童观,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委婉、灵活的办法,努力改变家长不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建立家园联系卡、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帮助、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家长为国教子、养子的育儿观。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在与“调皮”儿童家长的联系中,应改变以往那种一味向家长“告状”、报告孩子在园调皮表现的做法,而是主要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哪怕是一点点进步。同时还不应忘记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这是取得良好家园共育效果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对父母和教师的爱心教育
    儿童是弱小的,须依附于成人,因此成人对他们的热爱和关怀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充满爱心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调皮”儿童的调皮行为表现,教师首先应以冷静的态度对待;然后,对儿童的调皮行为作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以寻找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分别对待。如果是儿童正常的年龄特征表现,教师应给予理解、支持与引导;如果是产生于家长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就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家长身上,努力改变家庭的生活环境;如果是出自于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就应勇敢正视、尽力改正,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总之,所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应建立在有利于“调皮”儿童的健康成长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儿童的爱。
    三、努力发现,利用“调皮”儿童身上的“闪光点”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每一个人都是积极和消极的混合体。“调皮”儿童虽然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但肯定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聪明、有创意等等,只是由于教师的主观看法及儿童常有的消极表现,这些优点往往被忽视了。如果教师能以平静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调皮”儿童,就不难发现他们身上具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是被实践证明的教育“调皮”儿童的有效方法。
    从教师角度说,应善于利用“调皮”儿童身上的“闪光点”,为班级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扬这些“闪光点”。还应利用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克服他们身上所存在的缺点,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如有的儿童调皮,但喜欢为班级做事、爱劳动,教师就应提供机会,多安排他们为班级做一些诸如扫地、做值日等事情,并以信任、期待的态度鼓励他们。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及时表扬,以强化其积极的行为。同时,鼓励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做好。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往往愿意接受教师的要求。
    四、创造条件,让幼儿有“发泄”的机会
    “调皮”儿童往往“精力过剩”,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发泄”出来,因而常常表现为活泼好动、爬上跳下,即使已满头大汗,仍在不断地运动,不知疲倦。如果成人给予压抑,不让他们把“过剩的精力”消耗出去,就可能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像不透气的蒸汽锅发生爆炸一样,结果更加严重。因此,成人一方面应创设条件,允许儿童把“过剩的精力”发泄出来。如允许他们跑、跳、动等;另一方面,成人应善于把儿童的调皮行为引导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以减少儿童因“发泄”过剩的精力而出现的破坏性、攻击性等不良表现。如儿童表现出好问、好探索的特点,成人应尽可能启发他们开动脑筋,通过想一想、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寻找问题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成发展他们智力的动力;对于喜欢激烈运动的儿童,可组织他们去踢足球、练武术、赛跑等;¨对于喜欢叫嚷吵闹的儿童,可让他们去朗读、表演。一旦儿童有事可做,就不会再胡闹、“瞎”跑了。
    五、重视个别教育工作
    由于生理、教育、年龄、个体发展、家庭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调皮”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调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类别差异进行教育,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条重要对策。
    对于“活动量大、自制力差”的儿童,除了满足其正常的需求外,可通过师生约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
    对于“淘气、爱做恶作剧”的儿童,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因为他们常常是觉得好玩而为之。同时,应让他们明。白,搞“恶作剧”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是别人不喜欢的。
    对于“霸道”的儿童,则可运用榜样和说服诱导的方法,着重对他们进行礼让教育。
    对于家园表现不一致的“调皮”儿童,除了加强家园协调统一教育外,学校,应着重纠正其在校所表现出来的霸道。攻击性、注意力不集中等方面的行为。
    对于“调皮”男孩,教师主要应在常规方面向他们提出要求。而对于“调皮”女孩,教师则应利用其“鬼点子”多的特点,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她们想办法加以解决,通过成功地解决问题,让她们体验简快,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总之,“调皮”儿童不是洪水猛兽,家长和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应予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应相信他们是能改变的,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地成长。

             关键词:家园共育,调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 11:37 , Processed in 0.040171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