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分析及交往能力培养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3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1]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幼儿以后的社会适应。因此,形成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致力于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和谐关系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然而,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
    1、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
    其次,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玩合作游戏。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等现象。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次,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绰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等。如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傲慢无礼、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2.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1)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有些家长对幼儿粗暴和过于严厉,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通过模仿与学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幼儿与同伴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父母离异或不和对幼儿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幼儿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2]
    (2)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二、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对策
    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符合当前社会改革的迫切需要,同时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具有保护和发展功能,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对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而增进同伴交往能力除了要让幼儿有较多的交往机会外,还要帮助他们掌握一些交往方法。严格地说,交往是一种技能技巧,它需要借助适宜的练习来获得,许多幼儿因为没有学会必要的交往技巧,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困扰,如自卑、孤独、喜欢攻击他人等,他们往往在强烈的交往冲动和畏惧之间犹豫不决。
    1、家长必须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缝康。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父母还应给孩子作示范,做榜样,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父母粗暴、冷漠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父母对于幼儿园教育应给予大力支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2、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
    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高,教师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其次,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幼儿需要和能帮助别人的情景,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使幼儿感受到群体生活的优势。这样的群体容易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表现出较强的交往动机与持续交往的兴趣。第三,要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的机会。研究表明,在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中幼儿易产生合作行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一定角色的相应责任,这也保证了幼儿参与的热情。第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提供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幼儿开展社会性交往的玩具。幼儿早期的同伴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发生的,幼儿可以通过玩具表达对同伴的邀请,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等待和与他人分享、合作等。
    3、重视移情训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
    移情又叫感情移人,即我们时常提到的情绪感染与共鸣。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3]移情可以使主体内部产生某种情感共鸣,有利于幼儿摆目兑自我中心,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亲社会行为。实验表明,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大多数幼儿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许多幼儿由于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避免了同伴间因小磕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4]
    4、开设课程和全面渗透相结合
    开设课程就是要将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和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这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已有所体现。《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有利于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教育系统而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时,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今后的社会适应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3
    [2]张建人.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山东教育。2000.9
    [3]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教育评论,2002,1
    [4]陈卫红.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探索.教育评论,2002。3
    (喻小琴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同伴交往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合作游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5-1-3 19:56 , Processed in 0.039168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