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凸现幼儿音乐活动的音乐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3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我们在关注多元化、综合性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我们发现某些音乐活动综合性过强,承担的教育目标过多,导致音乐教育目标不突出,因而削弱了幼儿对音乐本身的感受;有的活动用了很多非音乐的缺乏现实操作性的元素(如为了吸引幼儿而使用大量精美的道具),反而转移了幼儿关注音乐的视线。那么在音乐活动中如何体现音乐性呢?
             突出音乐领域的教育目标
             幼儿在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是我们的期待,但是音乐领域的目标仍是重点之一。如在小班歌曲欣赏“谁是懒惰虫”的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熟悉歌曲,教师将许多小动物图片排列在黑板上,让幼儿跟着教师唱歌的节奏来点小动物。唱到最后时,教师点着小动物图片问:“它是不是懒惰虫?”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作回答。在这个过程中,过多的动物图片及对动物是不是懒惰虫的讨论干扰了幼儿对歌曲本身的关注,以至于游戏进行好几遍后,幼儿依然不熟悉歌词和旋律。
             音乐活动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类型都有特殊的目标。就同一个学习材料如歌曲来说,如果是舞蹈活动,就要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充分表现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如果是欣赏活动,则要通过各种适宜的方式(如故事、动作、图谱等)引导幼儿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意境、结构和音乐形象;如果是歌唱活动,就要引导幼儿用好听的声音和饱满的情绪来表现歌曲,同时还要挖掘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渐强渐弱、重音和休止符等。明确这些,能帮助教师找到教学的方向和重点。
             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
             首先,选择的音乐作品要凸现音乐的特质,以便更好地为教育目标服务。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特点,挖掘其中的音乐元素。如在小班音乐活动“大狗熊和小蜜蜂”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蜜蜂飞舞的情境,在表现小蜜蜂时,教师选择了形象性更强的弦乐版《野蜂飞舞》。
             其次,为乐曲选择合适的乐器,以保证音色和音乐性质的契合。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小老鼠的朋友”中,教师给“大力先生”配上鼓,体现沉重、缓慢的感觉;给“皮球小姐”配上沙锤,表现它在地上滚动的声音;用双响筒“的笃的笃”的声音表现调皮的小老鼠。幼儿在给音乐配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音乐。
             充分开放幼儿的感知觉通道
             音乐活动是一种多种感知觉通道协同感知的活动。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理解、记忆)就越全面、越精确、越丰富、越深刻。为了帮助幼儿顺利打开多种通道,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材料。如中班的音乐欣赏活动“蒲公英”,作品轻缓柔美,略带忧伤,幼儿难以理解。但是,教师依托“蒲公英”这一形象,通过课件将幼儿自然带入歌曲的意境。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舞动起来,以表现蒲公英飞扬的状态。对于绝大多数缺乏音乐经验的幼儿来说,操作活动应该是幼儿倾听、欣赏的主要伴随活动方式。其中动作,特别是大肌肉动作,对于幼儿感知音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小班音乐欣赏活动“大狗熊和小蜜蜂”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感受又重又慢和又轻又快这两种音乐特性时,借助了游戏情景:森林里的大狗熊偷吃了蜂蜜,小蜜蜂群起攻之,把大狗熊赶跑了。整个音乐活动就是一个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运用了身体的动作,表现了对两种不同性质音乐的理解。
             但是,教师在充分调动幼儿通过各种感知觉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面”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手段并非越多越好。如果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而投入大量物力和精力制作“昙花一现”的道具,那就不必要。如果这些道具过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反而会使他们忽略音乐本身。如在小班歌唱活动“小鸭子”中,为了让游戏情境更加逼真,教师在地面上铺上蓝色的布当作“小河”,里面放上很多“鱼”“‘虾”。可是在活动中幼儿都去抢那些“鱼”“虾”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并非来自音乐本身,而是比谁抓的“鱼”“虾”多。后来教师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直接利用音乐室蓝色的地毯和高台引导幼儿参与游戏,结果发现幼儿完全能借助想象感受体会音乐的意境。又如在中班音乐欣赏活动“爱跳舞的猫”中,幼儿脸上的几抹迷彩就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了调皮可爱的小猫,较好地理解了音乐。
             给予幼儿充分聆听的时间和自主表现的空间
             幼儿的认识水平以及有限的生活经验决定了教师引导的重要性,但是活动的核心和主导是音乐,而不是教师。在活动中,我们要给予幼儿充分聆听音乐的时间,而不要一开始就让幼儿“笼罩”在教师的诠释之中。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幼儿初次感受音乐后让幼儿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是非常必要的。如大班欣赏《小白船》时,教师在引入环节只说了一句“请大家欣赏一段乐曲《小白船》”。听完后,幼儿积极调动相关生活经验,表达了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很优美,听了很想划船。”“好像看到水的波浪。”“好像花儿开放的感觉。”“好像进入梦中。”接着,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有的幼儿轻轻摆动手臂表现波浪的起伏,有的结伴表现划小船,有的用柔软的身体动作来表现舒缓的感受。每个孩子都陶醉了,投入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提供一个自主表达的空间:宽容和尊重,自由和开放。
             让音乐活动本身成为一曲流的音乐
             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流畅的审美过程。一位资深的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说,音乐活动需要“张弛有度”,兴奋点的安排要合理,“紧张”和“放松”的合理转换才能产生活动的张力,这种张力与音乐本身一样,会带给幼儿精神享受。
             在音乐活动中,过多的语言和生硬的指令会破坏活动的流畅性。我们提倡多用音乐化的指令,像“起来”“坐下”“停止”等常规要求只用简单的手势、眼神表现即可。这样既可以减少无用的组织环节,又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同时,每个音乐活动的氛围应符合音乐本身的情绪特点。如《青春舞曲》热情奔放,教师可以用活泼欢快的情绪和语言来引导,而《小白船》则要营造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不能让孩子们因嬉戏而破坏音乐的情绪特点。又如在中班歌曲欣赏活动“我爱我的家”中,教师的微笑、柔声细语、轻轻拥抱等让孩子们沉浸在温馨的活动氛围中。对那些调皮的孩子,教师也只是用轻柔的声音说“宝宝,我来抱抱你”,就神奇地让他们自然深情地投入到歌曲的歌唱中。因此,营造合适的氛围,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带动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可以令音乐活动达到和谐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6 10:27 , Processed in 0.041524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