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观(beliefs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人们基于一定的儿童观而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幼儿、要把幼儿教育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教育幼儿等一些儿童的基本观点。幼儿教育观经历着如下发展变化:①由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外烁作用,到重视幼儿在自身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主动作用。17世纪洛克(J.Locke)提出的“白板说”、18世纪赫尔巴特(J.P.Herbert)提出的教学理论以及20世纪华生(J.B.Watson)提出的“刺激一反应”理论等,都认为个体的学习与发展是由外力推动的,受外界影响所支配的,强调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他们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会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而非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因此,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并积极创设条件发挥并发展幼儿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与交往过程中获得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②从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到重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在传统教育观中,教育者代表着社会的要求,他们掌握着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的确定权,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的过程,儿童只能机械地模仿成人,被动地接受成人的教导,单方面服从成人的意志。如,西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者、行为主义者以及苏联的教育学家都持这种观点。
幼儿作为人与成人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应该受到成人的尊重与保护。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应尊重并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应尊重他们的意愿、需要和兴趣,不可按自己的意志随意处置幼儿;不得任意处罚、虐待、歧视幼儿。每一个幼儿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教师不可忽视对每一个幼儿的保护和教育。
③从只注重向儿童传授已有的知识经验,到重视儿童的活动与经验。长期以来人们忽视儿童的具体条件和独特特点,用统一的教材,以不变的教育内容,向儿童传授着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西方要素主义者巴格莱(W.C.Bagley)、科南特(J.B,Conant)等人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文化的共同要素传授给下一代,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学习预定的教材。活动及经验是儿童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活动中,儿童可以与周围的人与物直接互动,逐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体力与智力,形成对社会与人的一定认识与态度。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利用活动,让儿童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直接感知、探索周围事物,主动建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在活动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