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12:3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教育事业的主体在农村,幼儿教育也不例外。本文在描述中国农村幼教事业的开拓和新中国的农村幼教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课程改革及构建体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调整与改革策略。
    [关键词]农村幼教事业;沿革;现状;策略
    一、农村幼儿教育的沿革
    (一)中国农村幼教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1917年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热心于平民教育。他逐渐认识到“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于是他号召“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经过考察,他尖锐地指出当时的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他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经过调查,他发现了“工厂”和“农村”才是幼稚园的新大陆。1927年春,陶行知在南京郊外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是年秋,他率领学生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农村幼稚园,即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以后又创办了迈皋桥、晓庄、和平门等共5所中心幼稚园和上海工厂的劳工幼儿团。
    陶行知在晓庄师范期间,初步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办成了生活化的幼稚园。其教育总目标是使幼儿具有健康的体魂、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为将来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打好基础;将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土产、风土人情等都作为教材,全年按节期、气候、动物、植物、农事、儿童玩耍游戏、卫生等8项编制幼稚生的生活历,课题有香甜的土货点心、上等的废物材料、可爱的自然物、家乡的歌谣游戏等;采用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法,并借鉴陈鹤琴的单元教学法组织教学。此外,师生自己动手盖起了茅屋泥墙亭子式的园舍,既实用又美观,门前草地上有秋千、滑梯,陶行知亲自书写一幅门联:“谁说非学校,就算非学校;彼且为婴儿,与之为婴儿。”室外有小农场、小花园,当年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参观后,曾十分称赞地说:“啊!这些我在外国还没有看见过,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关于对农村幼稚园师资的培训,陶行知主张一方面以幼稚园为中心改造旧的幼稚师范教育;一方面用“艺友制”的方法来培养大批幼教师资,即用朋友之道、跟着师傅学徒的方式,在幼稚园里边学边干,学做幼稚园教师。他还十分重视开展农村幼稚教育的研究工作,于1929年成立了晓庄幼教研究会,讨论了农村儿童的心理、卫生、教育、师资培训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陶行知的学生出版了《晓庄幼稚教育》、《乡村幼儿团》、《乡村幼稚教育经验谈》等专著,现均收入《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一书中。
    综上所述,是陶行知和他的学生们于20世纪20年代末开辟了中国农村幼教的道路。虽然南京郊区的这几所农村幼稚园随同晓庄学校被当局封闭而解散,但农村幼教并没有灭绝。及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张雪门在北京郊区开办了“农村教育实验区”,区内设有农村幼稚园。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校长陈鹤琴率领师生在上海市郊和江苏金坛等地举办农村幼稚园。但这些仅是短暂、零星、昙花一现而已。陶行知点燃的中国农村幼教的星星之火,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燎原”。
    (二)新中国的农村幼教事业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教育必须着重为工农服务。发展的重点,首先应该放在工业地区企业部门,其次是机关、学校及郊区农村(先取得经验以发展农村幼儿园),主要解决工农劳动妇女对孩子的教养问题。在农村,适应土地改革和农业互助组的需要,成立临时托儿所,以亲邻相帮、换工看娃、个别寄托等多种形式解决子女寄托问题。据陕西省1952年统计:全省由农业互助组办起的农忙托儿所220个,抢娃组8827个,入托幼儿43971名。
    1956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发出《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指出托儿所、幼儿园的发展方针是:应当按照“合理规划,加强领导”和“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同时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发展。在城市,提倡由工矿,企业、机关、团体、群众举办,在农村提倡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教育行政部门在可能条件下办一些幼儿园,起示范作用。在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指引下,调动了社会各方面举办幼儿园的力量,使幼儿园得到了逐年递增的发展。
    1956年比1952年幼儿园增加3倍,入园幼儿增加2.5倍,其中民办园(主要是农村社会队举办的幼儿园)增加7倍,入园幼儿增加近5倍。
    1958―1960年,全国各行各业都处于大跃进年代,幼儿园也一哄而起,混乱失控,盲目发展。1960年比1956年幼儿园增长42.4倍,入园幼儿增加27.1倍,其中民办园增长42.8倍,入园幼儿增加27.9倍。由于高校师生纷纷下乡办学,还编辑出版了一些农村幼儿园教材、农村幼教师资培训教材以及农村幼儿园办园经验汇编等书籍。
    从1961年元月开始,我国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幼儿教育方面,有条件的就整顿保留,没条件的则撤消,使幼儿园经过整顿得到正常发展。到1965年,全国幼儿园数和入园幼儿数已基本回复到1956年的规模。
    综上所述,至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的农村幼教事业经历了由逐步发展到大起大落到回复发展的历程,全中国初步奠定了农村幼教的基础。
    二、新时期中国农村幼教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开始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时期。农村幼教随着农民的生活和观念的变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事业蓬勃发展,在课程改革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一)事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教育部印发《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该《意见》强调: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小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应根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发展幼儿教育,首先发展学前一年教育,同时逐步创造条件接收3-5岁的幼儿园(班)。
    1.幼儿园的曲折发展。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全国幼儿园数逐年递增,稳步发展,保持在17万至18万处。农村幼儿园的增长也较快,如由1982年的9.18万处增至1992年的11.10万处,增长率为209%。
    农村幼儿园在全国各类幼儿园中占大多数。如1980年,农村园数占全国园数的84%(其他城市和县镇幼儿园仅占16%);1990年农村园数占69%;2000年农村园数占53%。虽呈下降趋势,但还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
    但农村幼儿园的发展不够稳定。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过一次发展高峰,如1976年农村幼儿园有41.95万处(因为当时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和计划生育工作),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逐步趋于正常。20世纪90年代起,农村幼儿园虽有递减现象,但幼儿入园数却逐年递增,这是因规模办园的需要将零散的村班集中起来的结果,是二种发展和进步的正常现象。如江苏武进区奔牛镇,1996年前有11个村园,1996年后只有6个村园,入园幼儿由1000多名降为900多名,但入园率则由85%升为98%。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全国幼儿园数及入园幼儿数开始滑坡,尤其农村幼儿园降幅大,如2002年的4.91万处比1995年的10.67万处几乎降了一半。可见,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时办时停、时快时慢、时增时减,不够稳定。
    2.幼儿学前班的迅速发展。198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该文件指出举办学前班是现阶段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学前班主要招收小学前一年的幼儿,多为全日制,也有半日制的,城乡虽都有学前班,但以农村为多且发展迅速。有的单独设班,但多数附设在小学内。据1987年统计,全国学前班占总班级数的42.5%,1988年上升为44.6%(其中农村占56.3%)。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前班呈下降趋势,如1997年占总班级数的19%,1998年则为18%,与10年前相比明显减少。
    3.多种形式幼儿园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公布《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在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方针和策略中,强调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指出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和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地区、牧区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学前教育。于是,如季节性、计划制的幼儿班、游戏(活动)小组、大蓬车、辅导站、亲子园等无固定时间、地点和师生的非正规收托形式逐渐涌现。
    (二)课程改革
    为使占我国幼教主体的农村幼儿教育提高育人质量,为改善广大农村幼儿生存和学习条件,我国幼教界始终关注着农村的幼儿教育。要提高农村幼教的质量,关键在于农村幼儿园课程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京师范大学师生们开始调查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情况,发现普遍存在小学化、城市化倾向,注重读、写、算,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或搬用城市幼儿园的教材;教师按人分科任教或请小学老师兼任;幼儿和小学生同样地只有上课、没有游戏等。针对以上情况我们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入农村幼儿园,决心建构幼教化、农村化的农村幼儿园课程。
    该课程以学前一年为重点,以综合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改分科教学为综合教学的形式组织课程,即围绕一年四季和一些重大节日和活动来设计主题,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能反映农村的特色,使农村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也使幼儿有目的地、更多地接触周围环境,设计了如“金色的秋天”“可爱的家乡”“美丽的春天”“我快要上小学啦”等主题。我们编写、出版的《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课程设计》包括理论基础、目标要求、主题设计、活动安排等。由于操作性强,深受广大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欢迎。这套专为农村幼儿园编制的课程,在我国属首创。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又研究和编制了《农村幼儿园综合教育》,使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设计由一年发展为三年。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推动,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虽有进展,但小学化、城市化现象依旧存在。
    (三)构建体系
    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与河北、贵州两省合作进行的“农村幼儿教育体系研究”,是一项农村幼儿教育整体改革研究,旨在探索适应农村实际的、迅速有效地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新途径,使更多农村儿童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该体系包括幼教机构的设置与行政管理、师资培训、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并通过试验区的整体试验研究,总结概括出促进事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办园条件、建立师训网络、形成管理机制等基本策略,打破了农村办幼教的“等、靠、要”思想,构建了一套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低投入、高效益的农村幼教体系的实践模式。该研究历时15年,自始至终受到荷兰伯纳德・范里尔基金会的资助。已出版的成果有《农村幼儿教育体系研究》、《农村幼儿教育丛书》及英文版的《农村婴幼儿家庭教养研究报告》等。此项目的研究成果正向西部各省介绍和推广。
    自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来,许多地方的农村幼儿教育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如浙江安吉县强化管理意识,激活发展机制:每年有5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植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形成了“一乡镇一中心、辐射行政村”的办园格局;为全县26个乡镇中心园配备专职干部;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1%;两年间建造了15所漂亮的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2.6%。可见,只要政府扶植一把,就能引导农村幼儿园走上自主管理和自主办学的发展道路。
    三、启示与思考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幼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及从大起大落――平稳发展――逐步下降的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农村幼教毕竟有其广阔的天地,必将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一)针对事业滑坡的调整策略
    成因分析:出生率的减少,规模办园的紧缩,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法规政策上的不健全以及管理上的疏漏等。
    调整策略:人们认识的提高,政策法规的保证,行政管理的加强,办园方式的多元化。
    (二)针对小学化、城市化现象的改革策略
    成因分析:缺乏适宜农村幼教的本土教材,农村教师缺乏专业训练,缺乏辅导力量。
    改革策略:呼吁全社会(尤其是幼教界)对农村幼教的关注和研究,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网络,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园课程。
    更多精彩内容在资源共享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事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0-5 07:25 , Processed in 0.057115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