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充分运用偶发事件,引发幼儿探究活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09:2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充分运用偶发事件,引发幼儿探究活动――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资源的实践与思考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对偶发事件的处理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机智,如果因势利导,可以使其转变为教育的契机,否则会破坏教学计划,造成教学的负面效应。
    一、关注课堂偶发事件生成
    ◆案例一:莹莹怕猫――一次偶发事件引发的探究活动
    在一次体育活动中,我带着幼儿走进器材房时,莹莹被一只小猫吓得大哭起来。孩子们围着正在睡觉的小猫,七嘴八舌地讨论有关猫的话题,如“猫的好坏”“保护莹莹”等。我引导幼儿设计了猫的标志图,孩子们将这些标志图贴在小猫经常出现的地方。
    ◆案例二:鱼骨之谜――一次偶发事件引发的生成活动
    一次午饭后,幼儿在观看自然角时发现了一些鱼骨头,在旁边还有小猫的脚印,我引导幼儿去查查看这些鱼骨头的来历,结果他们顺着小猫的脚印发现原来是隔壁班的小鱼被小猫偷吃了。于是,我引导幼儿针对如何保护鱼缸里的小鱼进行了讨论。幼儿经过讨论决定:午睡前将自己带来的小动物,特别是小鱼带进午睡室,放在安全的地方。
    笔者认为,教师关注偶发事件,捕捉教育契机,引发幼儿探究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关注幼儿参与学习的需要,是捕捉偶发事件生成的前提
    偶发事件出现时,教师往往已准备了教学计划,原本可以按计划开展教学活动。此时,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以“幼儿为主体”,关注幼儿的兴趣、兴奋点和主动参与精神。如果对幼儿的偶然发现不能有效地引导,及时生成新的教学方案的话,偶发事件积极的教育效果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莹莹怕猫”“鱼骨之谜”之所以成为积极、有意义的话题,不仅是因为教师满足幼儿当前的需要,更是尊重幼儿、坚持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的体现。实践证明,抓住偶发事件教育契机并因势利导,远比一味地追求按部就班的教育有意义。
    (二)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是捕捉偶发事件生成的基础
    在幼儿的生活中,小蚂蚁分食、被风吹落的小鸟、寻找食物的老鼠等现象的出现,都会引起幼儿极大的观察兴趣。如果教师把握机遇,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因势利导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偶发事件就可以成为师幼共同建构的生成活动。
    1.生成活动应该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前提,当幼儿对某种现象、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时机。今天孩子们由莹莹的哭所引起的关于“猫的好坏”的讨论来自于生活,当幼儿自发地将注意力都集中在“猫”的话题上时,我就因势利导将幼儿感兴趣和当前的需要作为师幼共同探究、分析的话题。
    2.生成活动应该与幼儿的具体生活接近。
    活动内容来自于生活,不仅是幼儿探究的基础,也为幼儿分析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经验。当幼儿围绕“猫的好坏”而产生比较大的冲突时,探究、分析的欲望就会特别的高涨,这为活动的生成提供了条件。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捕捉偶发事件的条件
    在教育实践中,我尽量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鼓励幼儿大胆地自我表达、自由体验、自由推理,为偶发事件生成教育创造条件。如:案例一中,我紧紧围绕“莹莹怕猫”的问题,引申“猫”进幼儿园的原因,进而由此而引出幼儿同伴之间关于“猫的好坏”的争议,最终以标志图的张贴暂告结束。案例二中,我以“鱼骨之谜”延伸出证据的调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主动管理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教师支持、引导、合作的结果。
    二、利用偶发事件引导幼儿探究
    教师在利用偶发事件引导幼儿探究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策略一:学会等待
    在等待中启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幼儿受益不一定就要直接告诉幼儿正确的结论,等待有可能获得比结论更有意义的收获。如果教师是以自己的权威或成人的经验占有幼儿的脑袋,那么教育的生成便是一句空话。
    策略二:提供空间
    在生成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倾听,留给幼儿继续思考、探究的空间。案例一中,对于幼儿的争论,我很想引导幼儿理性地思索关于“猫的好坏”的话题,但面对幼儿自信并富有生活经验的回答,我选择了暂时的等待,所以案例的最终也没有出现结论。
    策略三:穿“针”引“线”
    无论在设计活动,还是安排内容时,教师应尽量考虑幼儿的兴趣,甚至花费大量的精力。正因为这样,我们也许会忽略精心准备之外的幼儿需要,将幼儿的发现匆匆带过,这样的主体意识是教师策划的主体意识,缺乏幼儿刨根问底和善于发现的天性。为此,我们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帮助幼儿明确观察分析的方向。从自然角的随意观察到发现鱼骨头,又从鱼骨头的发现到预防猫偷吃鱼,教师不断提出与寻找鱼骨头有关的问题,既为幼儿提供了发现、观察的条件;又让教育始终围绕着“鱼骨头”这个关键词展开。
    第二,帮助幼儿提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引入,为幼儿的讨论提供了机会,教师的指导更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案例中,教师指导幼儿发现一个又一个的线索,让幼儿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推理、讨论、交流,帮助幼儿提高了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如何利用偶发事件的思考
    尽管笔者对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做了一些尝试,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还存在这样一些疑问。
    第一,如何处理偶发事件与主题教学匹配的问题。来自于幼儿生活的偶发事件是幼儿、教师没有事前预见的实例,在生活活动中随时发生,并且不一定与当前的主题教育目标、内容相匹配。这无疑让一线教师困惑:该不该将从关注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幼儿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将幼儿当前的需要的引导生成教育活动。
    第二,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相冲突的问题。生成活动关注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但每个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想法是不一样的,一部分幼儿的兴趣不能代表所有幼儿的兴趣;许多幼儿的兴趣不一定能代表一部分幼儿的兴趣。所以即使关注到幼儿有价值的一些发现,也不一定能够生成有效的教育活动,这让教师陷入理想与现实相冲突的尴尬之中。
    第三,如何面对教育目标不一致所带来的困惑。教育是一个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教育实施者对于生成活动的目标并不一致,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感兴趣的、自我发现的、需要及时探索的现象并不一定认可,这无疑制约了教师对幼儿偶发事件生成教育活动的开展。
    编辑:cicy
      
              关键词:偶发事件幼儿探究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4 07:01 , Processed in 0.040141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