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眼中的朋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8:3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幼儿进入中班以后,同伴交往逐渐增多。他们在享受到更广阔的人际交往给自己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不时因为同伴间的争执(如谁喜欢我、谁不喜欢我这样的问题)而烦恼。4岁大的幼儿之间能产生友谊吗?在他们心中,朋友是什么?是玩具重要还是朋友重要?
    带着这样的好奇,我对中班初期(4岁左右)的幼儿展开了访谈。我选取6名性格、能力迥异的幼儿,分别进行了单独谈活。谈话主要涉及的问题是:朋友是什么?在班上喜欢(不喜欢)和谁做朋友,为什么?和好朋友在一起都做什么?应该怎样和好朋友相处?
    通过访谈我发现:4岁大的幼儿虽然对朋友的概念理解得还很模糊,但同伴间已经产生了一种朦胧的友情;他们无法表达出对“朋友”一词的完整认识,但已表现出了对同伴的一些看法和选择伙伴的倾向性。
    什么是朋友
    从访谈结果来看,大部分幼儿受语言和思维发展特点的影响,都无法对“朋友”这样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做出解释,但在问及谁是或不是朋友时,他们怯口又都能说出自己的选择,这或多或少反映出他们对友谊的模糊认识。这些认识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1.对“朋友”概念的解释只停留在字面上
    大部分幼儿认为:朋友就是“小朋友”或“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把“朋友”等同于幼儿园里与自己一起生活、嬉戏的同伴。这种认识主要与幼儿具体形象性的思维特点有关。“朋友”的概念太抽象,而挂在老师、家长嘴边的“小朋友”(同伴)更容易成为幼儿心目中“朋友”的形象。
    2.能理解“朋友”概念的一些内在含义
    首先,所有幼儿都能认识到“朋友”这种人际关系具有选择性。6名幼儿都认识到,并非班上所有的“小朋友”都是自己的朋友,只有那些喜欢“我”或接纳“我”的小朋友才会成为“我”的朋友。无疑,跟这样的孩子交往,能给幼儿带来更多愉悦和友善的感觉。
    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矛盾。在概念的解释上,幼儿认为“朋友”就是“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普遍性)”,但在回答谁是自己的朋友时,却又认为“只有x x才是我的朋友(选择性)”。这种矛盾反映出了幼儿对“朋友”认识的模糊性,同时也说明幼儿的语言能力有限,很难用语言将这种模糊的认识表达清楚。
    其次,绝大部分幼儿把直接接触当成建立“朋友”关系最主要的元素。当间他们“为什么喜欢x x”或“为什么x x是你的好朋友”时,他们的回答多是“好朋友在一起玩”,“我和x x一起玩游戏、一起做礼物”等。这种认识可能是肤浅的,但时空的距离促使他们能直接接触,在行动和认知上产生某种共同性,从而建立起最初的友谊。这说明,直接接触的关系是同伴交往的最初形式,同样也是儿童友谊最开始的形态。
    最后,少数幼儿能认识到“朋友”关系的一些内在特性。如有两名幼儿说出“好朋友应该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话。“互相帮助,互相谦让”可能来自于教师平日的引导,但幼儿能对此做出自己的解释:“好朋友应该互相谦让,你坐了我的位子,我就再搬一把,不跟你抢!”此外,一些幼儿还会在乎其他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选择喜欢或不喜欢他,而不仅仅从外表去评价伙伴――“妞妞虽然牙坏了,可我也喜欢她。”这说明少数幼儿在积累了丰富的交往经验后,能在一定程度上走出自我中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同时对“朋友”的社会意义理解得也更加深入。
    谁是朋友
    许多心理学家在提到幼儿对朋友的认识时,都认为幼儿只能把朋友理解为游戏的玩伴。那么,直接接触是影响幼儿选择同伴的惟一因素吗?从访谈情况来看,幼儿选择同伴的理由有许多与成人类似。
    1.外因
    空间上的关系――直接接触。
    如前所述,共同游戏所带来的快乐是幼儿结成同伴关系最基本的条件。有共同爱好、能玩到一块儿,是促成许多幼儿与朋友交往的主要因素,尽管这种爱好可能是短暂的。如,当问“你们好朋友在一起干什么”时,大部分幼儿的回答都是这样的:“刘元老跟我玩奥特曼”,“在一起玩玩具”,“过圣诞节,我和大家一块儿做礼物”。
    同伴的个人特征――外形。
    长得可爱、外形富有魅力对成人和孩子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是幼儿选择同伴的一个重要理由,如“田田长得漂亮”,“小伟长得挺帅”。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成人择友的“相似”和“补偿”心理相对应,幼儿在考察同伴的外形时,也体现了一定的“补偿心理”和“相似心理”。当问“他为什么是你的朋友”时,一名幼儿回答“我喜欢别人跳,他个子长得高,吃饭吃得快还多”(该名幼儿个子矮小,吃饭吃得较慢),而另一名幼儿则说“我喜欢田田,她的小辫绳和我的一样”。
    成人价值观的影响――乖孩子效应。
    教师通常希望孩子遵守集体规则,可能经常表扬一些乖孩子。这种倾向性对幼儿评价同伴产生了重要影响――“老师喜欢谁,我就喜欢谁!”因此,幼儿对乖孩子普遍评价较高,愿意与他们交往。当问“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x x”时,孩子们通常这样回答:“沛怡最听老师话了,田田也是”,“听话的可以做好朋友”,“有的不是我的好朋友,比如说我们班淘气的小朋友x x”。
    2.内因
    能否被同伴接纳。能否接纳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对伙伴的看法,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幼儿,更在意他人是否喜欢自己。因此,有很多幼儿在回答“为什么和x x做朋友”时,会说:“他们也和我做朋友”,“只有涵涵、天天和宁宁喜欢我”,“小军不是我的朋友,因为小军不喜欢我”。
    获得同伴的认可,是幼儿与同龄人交往时不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与“最喜欢我”的人做朋友还是与“最优秀”的人做朋友,在这一点上,幼儿和成人的选择相似,都会倾向于那些对自己友善、愿意接纳自己的人。
    能否实现自我价值感。
    在选择同伴时,除了考虑喜不喜欢自己、长得可不可爱等因素以外,幼儿还会考虑能否体验到其他需要的满足。如,有的幼儿能体会到游戏中自我价值感的实现:“他们看书的时候,我给他们讲里面的故事,他们高兴,我也高兴。”还有的幼儿非常在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他们说我好。毛毛说我上课好,涵涵说我唱歌好!”可见,自我价值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成为他们选择同伴的一个影响因素。
    从谈话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但幼儿对“朋友”的社会意义理解仍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水平。有的幼儿能从较深层次的含义上认识“朋友”,而有的幼儿则只能从自我的角度来认识“朋友”。从受访幼儿的背景资料来看,性格、能力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幼儿对“朋友”的认识。那些性格外向、受同伴欢迎的幼儿在对友谊的认知上更加成熟,体现在已经开始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认识朋友间的关系,能够从利他的角度考虑如何保持同伴关系。有个性外向的幼儿说:“我们排队的时候,我就站在最后,让田田站在我前面,陈陈站在最前面。陈陈跳舞时找不着位置,我们俩就帮她找!”相反,性格内向的幼儿通常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考察“朋友”间的关系。在访谈中,两名性格内向的幼儿在回答“为什么只和某几个幼儿做朋友”时,说“他们也和我做朋友”,“他喜欢我”,“只有涵涵、天天和宁宁喜欢我”。可见,由于有机会积累更多的交往经验,外向的孩子能更深刻地理解“朋友”的含义。
    研究后记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在对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观察时,经常会看到他们因为各种交往问题而困惑,从而萌生了对幼儿的友谊世界进行探究的想法。通过这样一段实际的研究体验,我发现自己对孩子行为的理解比原来更深刻了。这种建立在理性分析上的了解使我能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进行交往。其实,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里装的可不仅仅是这些,许多有趣的心理现象是教科书上没有涉及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许多时候,我们可以放下教育者的身份,带着好奇心走进纯真的童心世界,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和奥妙。尝试之后,相信您和我一样会得到一份意外的惊喜!



              关键词:师幼互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4 09:05 , Processed in 0.038803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