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人格培育幼教新闻 幼教课堂幼儿园
  • 教案课件素材资源 素质培养幼小衔接
  • 学前院校理念师德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 培训辅导求职招聘 赛事活动会员vip
  • 育儿百科成长档案 交流区宝宝商城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幼儿主体性及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9:2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发展的核心是儿童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教育应以促进儿童主体性的发展为基本内容。教育与主体性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体性为教育的开展提供前提与基础,教育为主体性的弘扬开辟了道路。幼儿教育与幼儿主体性也是这样一种关系。幼儿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部分对社会个体的成长起着奠基作用,所以应该重视对幼儿主体性的研究。本文试图利用教育理论中关于主体性的研究成果来探讨特殊的认知群体――幼儿的主体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育建议。
    一、主体和主体性含义
    主体作为哲学范畴,是在一定活动中与客体相对而言的。它指参加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始终是主体。”作为主体的人必定是参加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因为只有在社会活动中才有主、客体之分。如果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确定主体的含义,那么主体性是指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属性和特性,即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
    主体并非游离于自然界之外的超自然之物,而是自然的产物。“主体的一切都是以自然物质作为载体、前提和基础”;同时作为主体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从发生学的意义上看,人自生来就具有主体性,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我们可以把人的主体性看作人类文化在个体身上的积淀,是历史的生成。
    不论是作为个人或是作为历史群体,其主体性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都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得以显现、发展,都要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程序。主体性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尽管如此,学术界仍然坚持认为主体性有一些基本特征和内容。但各个研究者对主体性的认识与表述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者认为,“人掌握世界的主动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普遍性,表明了人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性”。有的学者认为,“能动性是主体的特征,是主体表现出来的最突出,最集中的品质”。对于学生的主体性,人们也有不同的论述。或认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显示出以下基本特征:第一,自主性;第二,独特性;第三,能动性;第四,创造性;第五,整体性”;或认为“学生主体性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综合以上观点,主体性的主要内涵有:
    第一,整体性。这是主体性形成的基础所在。整体性指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整合,生理与心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合。
    第二,独特性。由于具有先天素质的差异和后天环境的差别,使得每一个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独特的认知结构、理解方式和价值取向。每一个主体都是不可重复、不可再造的独特价值个体。
    第三,选择性。在实践活动中,主体能根据客观条件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活动作出自我的选择和决定,以获得自身发展的一种权力和能力。
    第四,能动性。在与客体发生作用时,主体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充分利用或创造条件来获取自身发展的能力。
    第五,创造性。在活动中,主体对原有事物进行更新和变迁。它是主体性的最本质特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
    以上五个特征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的紧密不可分的整体。
    二、幼儿主体性含义及其特征
    幼儿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参与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幼儿主体性也包括整体性、独特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幼儿的整体性含义是指幼儿是一个身心俱全的、智力和非智力都在发展的人。这使得我们不仅要重视幼儿的保育工作,而且要重视幼儿的教育工作;不仅要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而且也不能忽视幼儿智力因素的培养。幼儿应该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幼儿的独特性是指每一个幼儿有其独特的个性,他们有各自的需要,有各自的好恶,有各自的情感世界,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个性,尽量地为每个幼儿设计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教学计划,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幼儿的选择性是指幼儿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要求、爱好,对活动作出选择的权力和能力。要发挥幼儿的选择性,就应该尊重幼儿选择的权力,承认幼儿有选择的能力,同时创造可供幼儿选择的环境和机会,鼓励幼儿自由自主地选择。
    幼儿的能动性是指幼儿在与外界事物发生关系时积极地主动地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幼儿教师不应该把幼儿看作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提供各种条件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其探索的兴趣与热情,使幼儿自主地与外界发生作用,从而主动地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幼儿的创造性指幼儿在外界相互作用时对原有事物的更新。这种更新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更新,只是相对于幼儿原有的认知而言。幼儿的这种创新可能没有社会价值,但却是真正创新的萌芽。
    我们必须承认幼儿的主体性,将幼儿作为其自身发展的主体来看,认识到幼儿是一个身心俱全、各种能力都在发展的完整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独特的爱好,有按自己喜好自己作出选择的能力和权力,他们能对外界事物作出主动的判断与反应,能按自己的想像创造出与现有事物不同的事物。
    幼儿作为具有独特性的认知群体,除了具备主体性的普遍特征外,还有其主体性的特别之处:
    其一,幼儿的主体意识不强。
    幼儿自从出生起就在不断地与外界产生联系、发生作用,逐渐地从主客体不分的混沌状态到了解自己与外界事物有区别的状态。但在幼儿期幼儿对主客体区分的能力相对成年人来说还是很差的。那种认为只有在活动中具有十分清晰的主体意识的主体才具有主体性的观点,无疑有所偏颇。在幼儿期,虽然幼儿在活动中对自己的主体地位认识并不清晰,但并不能否认幼儿自身作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这一客观存在。幼儿的主体意识不强,表现为活动的目的性不强、自主性不强以及自我意识差。
    其二,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易受环境的影响。
    任何主体的主体性的发挥都会受到客观环境、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不可能超越提供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去选择和创造。人对客观规律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人的主体性发挥程度。幼儿对客观规律的掌握是非常有限的,因而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必然的。而且由于幼儿身心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对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正如人们早已指出,“年龄幼小的儿童,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更多受客观环境所左右”。在一个充满丰富刺激物的环境里,更容易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和时间里,更容易为幼儿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的机会。相反,一个有着各种束缚的环境会使幼儿主体性难以显现和发挥。
    其三,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程度较低。
    人的主体性是在不断与外界作用、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幼儿的主体性处在这一进程的初始阶段,主体性的表现和发展都处于程度低下的状态。以创造性为例:如果将创造性划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那么高级层次的创造性指经过长期的研究,反复的探索所产生的非凡创造,形成了某一领域的划时代局面;中级层次的创造性指经过模仿或改革,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或加工而成,能形成一定的社会价值;初级层次的创造性,主要指对本人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而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客观事实表明,幼儿所具有的创造性无疑处于初级层次。
    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是人类的特征,是人类超越其他动物,成为万物之灵并不断获得发展的根本特征与原因。一个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获得均衡发展,但是主体性却是人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是全面发展或身心和谐发展的核心特征。”
    幼儿教育是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育。“幼儿园教育要强调从知识技能出发寻找教育目标,一定要落实到儿童的身心发展上,对幼儿来说,掌握知识技能,特别是学科方面的知识技能,不应该是惟一的,重要的是使它成为一种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叫在幼儿园中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课程模式,都应该使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从而促进他的主体性的发展。
    三、幼儿主体性的培养
    主体性不断发展是人不断发展的本质特征。虽然幼儿主体意识不强,主体性发展程度较低,但是幼儿期的主体性却是将来其发展的“星星之火”,我们不能忽视它,而应创造条件去发展它。
    首先,应该在活动中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因为幼儿的主体地位是在活动中体现的,幼儿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教师为幼儿设置多种多样的活动课程是有必要的,让幼儿参与到各种教学的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手、脑,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探求的兴趣,而且发展了幼儿的主体性。通过老师灌输知识的方法终究不是形成幼儿自己知识经验的好方法。比如,在开展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时,与其让老师给幼儿讲一大堆“应如何尊重他人”、“应如何与他人交往”的话,还不如组织一次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提供幼儿可参与的“社会”环境、可操作的材料,积极引导幼儿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往的合适方式。只有在活动中,幼儿才能把握客体,认识客体,然后才能主动地、有选择地、能动地改造世界。
    幼儿的外部环境与其内部经验相互转换的桥梁是活动。“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主体性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一切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认知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幼儿认知的形成、主体性的形成必须通过活动这一中介。
    其次,幼儿教育活动的民主化、个性化是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幼儿的主体性易受环境的影响,因而我们必须为其提供一个丰富有序的物质环境,同时不能忽视还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幼儿教育民主化不仅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也指幼儿之间关系的民主化。师生关系民主化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把幼儿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将幼儿作为有享受充分生存权、发展权的人来看待。幼儿与教师应处于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幼儿之间关系的民主化,主要指幼儿与同伴交往时应学会理解同伴的话,了解同伴的需要,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尊重同伴。幼儿之间的民主化有益于他们之间的互动,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去造就一个和谐的精神环境。
    独特性是主体性的主要特征之一。要培养、发展幼儿主体性就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处在幼儿期的儿童其生理、心理的发展已显示出极大的差异性,个性心理特征正逐步形成,幼儿教育应适应幼儿的个性特点,从每个幼儿的实际出发,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幼儿园活动除了采取集体教育活动外,还应多开展分组活动、自由活动、个别活动等形式,让幼儿个性得以充分展现,从而使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再次,幼儿教师主体性的发展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关键。
    幼儿教师的主体性是通过她的一言一行,通过她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来影响幼儿主体性的发展的。很难想像一个没有主体性的教师会培养出有主体性的幼儿。教师一旦缺乏主体性,只是把自己看成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任务的执行者,那么幼儿必然会成为知识的接受者,从而丧失其主体性。
    幼儿教师的主体性发挥受其自身的文化素质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人格修养影响到她对幼儿的看法,对幼儿教育的看法。教师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能力也影响到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当一个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之后,才能把幼儿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的、充满无限潜能的,并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平等对待幼儿、尊重幼儿、爱护幼儿,创设一种有利于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民主、和谐的氛围。最后,幼儿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来完成。家庭中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态度、教养方式,都影响着幼儿主体性的发展。父母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发展权,平等地对待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独立个性发展、能动性发展、创造性发展的家庭氛围。
    同时也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幼儿、热爱幼儿,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发展空间,从而为幼儿的主体性地位提供保障,为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提供条件。


              关键词:幼儿主体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5678幼师网  长春伍陆柒捌集团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3 20:39 , Processed in 0.043646 second(s), 21 queries .

    伍陆柒捌幼师网 Licensed

    © 2001-2014   版权所有:伍陆柒捌集团 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协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