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angying 于 2014-3-18 14:07 编辑
一、自省要有“慎独”的意识 自省是我们个人的行为方式,自省的经常性体现为“慎独”。何谓“慎独”?《礼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道这个东西,一刻也不能背离;可以背离,就不是道了。君子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小心谨慎,因为他们知道会有没有见到的,担心害怕会有没有听到的。隐藏的会没有见到,细微的会没有察觉,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会谨慎行事。” 这里的“独”,指个人独处;“慎”指小心谨慎。强调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克制在萌芽状态,自觉地按道德准则为人行事。 在《大学》第七章《释“诚意”》中也有对“慎独”的解释:“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意是说:所谓使自己意念诚实,就不要自欺欺人。如同厌恶污秽那样厌恶邪恶,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只有这样,才能算自己意念诚实,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必须谨慎行事。而小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什么坏事都敢干。一旦见到有道德的君子在旁边,马上遮掩,伪装良善。但别人会看出他表里不一,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心有诚意,自然会流露出来,所以君子在独处时必须谨守道德。 谈到慎独,历史上也有很多例子。林则徐的书房里就挂着一个写有“慎独”二字的匾额,时刻警醒自己。曾国藩的遗嘱中也将“慎独”列在第一位,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南北朝时期,有个叫甄彬的农夫,品行高洁,从来不取不义之财。有一年闹春荒,家里已经没有可以吃的东西了,为了生存,甄彬把一捆萱麻拿到当铺换回了一点粮食,勉强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过了春荒后,日子渐渐变好,收割了粮食后,甄彬卖了粮食凑齐了钱将当铺里的萱麻赎了回来。几天后,妻子无意间发现了麻捆用布包包着五两黄金。这五两黄金不但可以解除他们的生活困境,同时也能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可是在面对这么大的诱惑的时候,甄彬对妻子和儿子说:“古者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咱们家虽然贫穷,但绝不拿不该咱们拿的东西。”于是他们将这五两黄金送回了当铺。 再看清朝雍正年间叶存仁的例子。叶存仁做官三十多年。在他离任的时候,下属派船给他送行,可是船只迟迟不开,直到深夜月亮高挂才看到了一艘小船。原来是下属们知道他平时不收礼物,于是在他离任的时候用小船借着月光送给他。叶存仁见此情景,作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随后便将礼物送还了。 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慎独”不仅仅要求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能克制住自己不良的思想与行动,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思想道德提高到全无邪念,自觉自愿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这样一个新的境界。因此,“慎独”为我们的思想行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因此能让我们减少自省,更不必像教徒那般忏悔了。 |